新疆塔城地区博物馆藏有一件顶戴花翎,2002年出土于塔城市左公祠遗址。顶戴花翎呈镂花立柱式,由顶珠、金属底座、红色帽纬和翎管四部分组成,羽翎枝缺失(图1),结合整体造型判断为清代五品官吉服冠帽顶戴花翎。翎管是藕粉种且春带彩的翡翠,呈圆柱形,主端有鼻(鼻中间有小孔,穿绳系在顶戴上),往下中空,到下端中空部分大如烟嘴,花翎由此插入。这件顶戴花翎具有一定的历史及艺术价值,病害较为严重,现对其保护修复工作做简要介绍。
病害特征及修复前检测分析
这件顶戴花翎的病害较为严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顶珠有较多裂隙,裂隙内有较多污染物,翎管表面及空管内也有污染物;顶珠和金属底座在外部通过一根紫红色粗绳固定,粗绳的两端固定在金属底座下由织物组成的圆盘上,粗绳有些松动,表面有污染和褪色等病害;金属底座上布满大量绿色和浅绿色的锈蚀,一侧聚集了一处淡绿色瘤状物;红色帽纬是由数根纺织线绳组成,一端固定在织物圆盘上,这些线绳纠缠在一起,出现污染、变形、老化、残缺、断裂和脱落等病害;翎管通过一根紫色线绳与粗绳连接,紫色线绳出现老化、褪色和污染等病害。
通过对相关材质及病害进行检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通过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对金属底座的成分进行无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其材质主要是铜和锌的合金,锌含量较高,超过20%,还含有少量的铅和砷,结合未锈蚀部分显现的金黄色,由此判定金属底座应是黄铜。
对金属底座较严重的瘤状结晶体取样并做扫描电镜-能谱仪检测,能谱仪测试结果表明,淡绿色瘤状物主要成分是锌和氧,还含有少量铜元素,扫描电镜下可见锌和氧组成单晶的结构呈片状,结合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的检测结果可知,瘤状物主要是氧化锌晶体。
对金属底座上较为典型的粉状锈取样并做扫描电镜-能谱仪检测,结果显示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用硝酸银溶液对粉状锈进行滴定后出现白色沉淀,由此判断粉状锈应是有害锈。
无损便携式X光探伤仪的检测结果显示,顶珠和金属底座通过一根长螺丝钉连接,仔细观察可见螺丝钉上的金属锈蚀病害。
取断裂的红色帽纬绳上的微量纺织纤维进行扫描电镜测试分析,扫描电镜下可见纤维较为平直且表面光滑,所以红色帽纬是丝质纺织物制成,同时可见老化和表面污染物的病害。
保护修复过程
文物涉及材质较多,包含无机质的宝石、玉石和金属及有机质的纺织物,病害类型也较复杂,保护修复主要采取的步骤如下:
首先拍摄文物修复前照片,然后取下红色帽纬上“000152 顶戴花翎”的标签,写好说明,存放在密封袋内。
对金属底座上的瘤状物和锈蚀进行处理,主要采用机械法。先用不锈钢的文物修复专用工具去除大块的瘤状物和粉状锈,然后用超声波洁牙机对不容易剔除的瘤状物和粉状锈进行处理。在使用超声波洁牙机时,要注意力度,因为镂空的金属花纹较为脆弱,稍用力就会断开;还要注意不要用水,水一旦进入到内部,会加快内部金属的腐蚀,现阶段无法去除金属托的内部锈蚀,所以要尽可能避免对其造成更多伤害。金属托的机械除锈精细且耗时,它的周围与纺织物密接,用较硬的工具可能会触及脆弱的纺织物,而且产生震动可能对纺织物有影响。另外,金属粉末锈可能会飘落在纺织物上,所以每次去锈后要对纺织物表面用小儿吸痰器做清理,避免粉末锈浸入织物内部。超声波洁牙机去锈后,再用不锈钢刀具或牙签等对细节处的瘤状物或粉状锈进行清理,最后用棉签等细软工具再做清理。
对红色帽纬进行清洁、平整和缝接等。红色帽纬、纺织圆盘和紫色连接绳等纺织物表面上有污染物,使用小儿吸痰器对其进行吸尘处理,梳理纠缠在一起的红纬线绳,对脱落或断裂开的红纬线绳进行记录和拼对,再用沾纯水的棉签对纺织物上浸染的污染物进行清洁,然后将清洁完毕的红纬线绳放在微潮的超细纤维布上进行平整,平整后把拼对后的脱落绳或断裂绳缝在绉丝纱上,最后缝合固定在纺织圆盘上(图2)。不能拼对的断裂绳,就放在密封袋中保存。
用沾纯水的棉签或棉纸对水晶和翡翠上的污染物进行清除。水晶裂隙较多也较密,用棉签清除污染物时,可见污染物呈浅粉色,推测水晶可能本身无色,因污染物渗透到裂隙中而呈浅粉色,用沾纯水的棉纸贴在水晶表面,尽可能吸附裂隙内的污染物。翡翠质地较致密,污染物只在表面和空心管内,用沾纯水的棉签清除即可。
最后根据在吉服冠上的摆放样式、预防性保护和展览设计要求,定制了一款囊匣,用于收藏展示(图3),囊匣内有一展板,展板可从囊匣里取出,展板上掏成圆形槽,纺织圆盘和翡翠也掏成相应形状的槽,用以将其稳固在展板上。为防止红纬线绳在囊匣内移动,顶戴花翎上盖一层生宣纸。囊匣外一侧插入标签,可显示文物名称、文物图片、出土编号和馆藏登记号等相关信息。
修复完成后,档案记录也同时完成,尽可能详尽地用图片和文字等记录文物相应的变化及保护修复技术和材料等相关信息。
对顶戴花翎的保护修复,有些病害暂时没有或无法进行干预,例如纺织物的老化、紫红色粗绳的松动和红纬线绳的残缺等。对于其他病害,涉及纺织物和金属底座的保护修复,都采用了保守的修复技术。因为纺织圆盘的存在将金属底座内外隔离开,所以仅能对金属底座外表面病害进行处理,又考虑到纺织物和金属底座连接紧密,且金属底座是镂空式样,所以没有采用化学除锈法。机械法去除瘤状物和锈蚀后,没有对其进行封护,因为对金属底座外封护,即使阻止了底座外锈蚀的发展,但难以阻止金属底座内部锈蚀的蔓延。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只要外界环境保持在相对稳定(湿度不高且变化不大)的状态,顶戴花翎的状态也会较为稳定。
此次文物的装具是定制的囊匣,其主要特点是展藏一体。需要展览时,把囊匣内展板抽出来,放进展柜即可,展出结束就将展板放回囊匣进行保管。考虑与展柜内展板色调要相配而不突兀,所以囊匣内部的展板都是浅灰色,用掏槽的方式使文物较稳定地固定在展板上,运输或展出时不会因为移动或倾斜而使文物受到伤害,而且整个囊匣采用无酸纸制作且未使用胶质材料粘接,可以给文物提供一个相对安全、洁净和稳定的微环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马叶桢、贾舒涵、邹英杰和苏比也参与了此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致谢。此文是《塔城地区博物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文物博函〔2017〕253号)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