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026件(套)。作为革命文物资源大省,四川革命文物呈“一线二区多点”分布,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均有不同时期和类型的革命文物遗存。近年来,四川准确把握革命文物重要政治属性和历史属性,把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作为一项“夯基础、强管理、利长远”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严格把关、全面综合、科学稳妥”原则,高质量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
重统筹,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组织实施
为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四川省文物局充分利用省级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席会议机制,会同宣传、党史、退役军人事务、地方志、档案等联席会议小组成员单位进行专题研究,并联合省委宣传部印发通知,对名录公布范围对象、公布程序、工作要求等进行细化明确,层层发动全省各级文物主管部门、420余家文物保护管理及收藏单位积极参与。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强举措,把握关键环节确保科学稳妥
科学规范定名。革命文物定名是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各地上报的革命文物名称存在的年代认定不准确、与史实不相符、未能直观体现革命文物价值内涵等情况,组织宣传、党史、文物、档案等领域专家,在逐一研究厘清革命文物承载的革命史实基础上,对名称进行核定和规范。对未在名称中直观体现革命史实的革命文物重新命名,让大众通过名称可基本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革命史实。
全面综合收录。一方面在革命文物时间外延上做到全面综合,系统收录四川省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资源,重点突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四川足迹,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四川作为重要凝结地的长征精神、苏区精神、“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另一方面在地域空间上力求综合平衡,本次公布的革命文物名录覆盖全省21个市(州),有利于调动各地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为后续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活化利用创造条件。
审慎稳妥公布。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考虑革命文物的关注度、敏感性及后期保护管理等问题,严格把关,质量第一,审慎公布。采取逐级审核推荐的方式,层层压实地方责任。在地方文物、宣传、党史部门联合推荐的基础上,派出多个专家组对部分文物进行现场核实、查阅档案,组织召开多轮专家咨询会,充分征求省级宣传、党史、退役军人等部门意见,最终形成《四川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促实效,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保护传承
下一步,四川将跟进后续保护管理措施,积极推动成果转化运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铸魂育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做实管理工作。结合本次革命文物名称调整,指导各地按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有关规定,规范设置标志说明;分步推进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本体构成核定工作,完善“四有”基础工作;规范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管理,探索革命文物定级标准。二是加强宣传推介。策划举办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调动各地、各革命场馆的力量资源,积极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以专题报道、短视频、图文介绍等方式分主题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多视角展示革命文物蕴含的价值内涵,在全社会凝聚起保护革命文物,弘扬革命文化的强大共识。三是强化展览展示。持续深化价值挖掘和研究阐释,策划举办专题展览,编印四川中小学革命文物读本,建设四川红色资源传承云平台,对革命文物进行延伸式展示宣传,真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充分彰显革命文物的新时代价值。
(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