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复兴路上 青春闪光——武汉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专题展”,通过展“陈”出“新”,探索出一条保护利用革命旧址的新路径。
旧址+展览,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
展览抓住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重要契机,充分依托共青团四大旧址,举办武汉首个庆祝建团百年展。展览在设计布展时坚持保护第一、有效利用原则,通过功能置换拓展利用方式,采用活动展墙合理规划布置功能空间,实现展览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在改造布展时,基本保留了旧址的墙壁、吊顶和青砖地面,同时加入与旧址相协调的现代建筑材料。根据展厅环境自主设计、定制生产的活动展墙,展墙表面采用海吉布乳胶漆方式,可更换颜色,多次利用。地面采用龙骨加防潮地垫的铺设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青砖地面的破坏,并使地面与展馆展厅、展览风格协调统一。室内照明、空调、消防、安保布线单独设置,避开醒目位置,室外机集中放置在周边绿化中。灯具安装在移动展墙上的滑轨上,采用能耗低、功率小、热量少的博物馆专业灯光,尽可能减少对建筑的损害。
在陈列设计上,紧扣团徽、团歌等核心元素,充分考虑旧址特点,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序厅精心择取团徽中的团旗、齿轮和麦穗等元素,对展览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进行高度概括,烘托陈列主题。展墙将背景图片进行大幅渲染,凸显时代氛围,特别是共青团四大处的展墙被设计为旧址外立面的形状,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部分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卷轴书卷,语言风格采用新闻体,侧重情绪表达,以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作为对展览主题进一步提炼升华,在《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声中帮助观众在“旧”的怀念和“新”的期待中展开对话,使展览结尾的话语获得叠加和丰富,引发观众回味思考。
在最大限度地保持革命旧址在革命历史时期的本体及环境的原状的前提下,根据旧址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合理布局展览的形式、色彩、流线,使展览与旧址有机融合,实现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
宏观叙事+微观叙事,让历史和现实双向奔赴
展览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双线叙事方式,以中国共青团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主线,全面展示中国共青团在百年发展变革的征程中,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同时,以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先进典型人物为辅线,深入挖掘青年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中作出的伟大贡献。
在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惧牺牲,浴血奋战。在共青团四大召开前后,共青团不但没有被反动屠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郑重宣告“本团是无产阶级青年的革命组织”,“应当在党的领导之下,吸引广大的劳动青年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唐鉴被捕牺牲前笑着与怀孕的妻子告别,留下“继续奋斗”四字遗言后,高呼“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青年团万岁”慷慨就义。接替唐鉴的卓恺泽,上任一个多月又被捕,他在绝笔信中说“死于枪弹之下”,“比死于床褥之间痛快而有意义”。
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员“把青春献给祖国”,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团的旗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团员青年的身影。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先后有1万余名武汉人参加志愿军,母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报名、同学集体参军。洪水肆虐时,青年突击队员们立下“人在堤在”的誓言,日夜奋战在大堤上,创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特大自然灾害的奇迹。
在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在各条战线上勇立潮头,敢闯敢干。三峡工程青年突击队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锐意进取、勇于奉献;西部计划志愿者背上行囊,“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青年工匠勤学苦练,用实干成就梦想。
在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微笑天使”董明将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在轮椅上与祖国共奋进;“第一书记”黄文秀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我是党员,就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骑行女孩”甘如意用不怕苦的意志告诉我们,青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是冲得出来,顶得上去的。
采用双线叙事,通过不同时代青年的闪光作为来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通过重温百年团史来激发当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实现历史和现实的双向奔赴。
文物+数字化,革命文物会“说话”
武汉革命博物馆与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市团校等单位及民间收藏家深度合作,征集到百余件全国各地特别是武汉青年运动的实物,并精选出43件/套在展览中展出,如《中国青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汉市第一届团员代表大会会刊》、1949—2018年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团章、芳草社区志愿者代购通行证等,从不同角度见证着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展览应用数字化技术,为重点文物穿上独特的二维码外衣,手机扫一扫即可观看图文、视频资料,让固定在墙上或展柜里的文物跃然眼前,并实现翻看、缩放、现场版语音讲解、点赞分享等多种新型玩法。
运用数字化技术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开口说话”,是革命类纪念馆拓展展览内容、推介展览信息的有效手段,极大地调动起观众观展的积极性,同时也让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网上+巡展,打造“无边界博物馆”
展览充分运用数字科技,及时上线网上展馆,稳步推进巡回展览,积极打造能看、能听、能学、能玩,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无边界博物馆”。
专题数字展采用720度激光采集技术全景呈现实体展览内容,每个单元、每件展品都有详细的文字及语音讲解,全程音画同步,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有全面可视化的高清游览体验。观众也可通过武汉革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入全景展馆,从空中鸟瞰博物馆全貌,并进入到展馆内部,沉浸式感受红色场馆的独特魅力。
在线下,展览也设法突破空间界限,走进武汉的大中小学校园、社区、企业、机关,在同一个主题下,形成异时空跨行业多层次受众的系列活动。至今,巡展活动共计开展19场,参观人数高达128795人。
直播+文艺宣讲,让传播方式年轻化
开展当天,武汉革命博物馆同步推出“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主题文艺宣讲和专场直播。各大高校的学生、各个领域的青年,以歌舞、情景剧、朗诵等形式,让党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要节点、重要文献通过年轻化的表达穿越时空呈现出来,吸引了12.3万人参与直播,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讲述青春的故事。
武汉革命博物馆通过在展陈形式、文物利用、宣教活动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沉浸式、年轻态、多元化的推广方式,让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传播贴合时代,让革命旧址“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