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纪念馆要以弘扬革命精神为前提,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为基础,以促进文物用好用活为方向,在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资源,推动新时代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以保护好为前提,实现革命文物长久保存
优化库房保存环境。要积极改变文物库房面积小、配套设施落后局面,构建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等预防措施,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可移动文物的危害作用。要编制纪念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解决馆藏可移动文物保管、修复、查阅场地等问题,满足文物存放和发展要求。建立馆藏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库房消杀服务等高科技系统,配置可移动文物储藏柜架、配备无酸纸囊匣,提升可移动文物储藏柜质量,优化可移动文物保存微环境质量,解决陈列中可移动文物展出环境保护的问题。
推动文物专项保护。由于气候、温差湿度等原因,可移动文物尤其是馆藏纸质文物很容易霉变,怎么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纸质文物是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为此,应加强纸质文物仿制实验室的建设,购置用于纸质文物信息提取的扫描仪和纸质文物仿制专用打印机、线性多功能扫描仪。对存在污渍、残缺、折痕、断裂、变色、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皱褶、书脊开裂纸张病害和字迹残缺、字迹模糊的馆藏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同时开展以下两项可移动文物专项保护工作:
一是推进可移动数字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要“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的精神,充分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可移动文物资源传播形态,对馆藏可移动珍贵文物,进行多维度、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文物知识图谱、文物信息动态著录与数据交换、文物数字化资源管理、智慧化文物藏品管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文物电子身份证的信息管理,实现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传播、教育和服务的目的,让可移动文物红色资源“联起来”“动起来”。
二是实施红色基因库建设。应积极申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按照红色基因库数据采集标准,对精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超高精度的三维技术、高清图像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技术的采集、扫描、展示的数据采集工作,让可移动文物红色资源“智起来”“活起来”。
以管理好为基础,确保革命文物安全稳定
盘清底数,落实责任。文物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为摸清可移动文物藏品现状,需对馆藏可移动文物藏品进行深度盘点,清理出待鉴定、待修复的可移动文物藏品。对经鉴定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打包、编目、核对、上架,分级、分类保管,建立和完善一、二、三级可移动文物和一般藏品的《藏品档案》。
对以前可移动文物管理责任不明晰、管理不到位的复印件、仿制件、参考品,及各类资料等进行清查,并分工到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可移动文物藏品管理责任明晰化,覆盖面最大化。
借助技术,科学管理。建立藏品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藏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保存环境调控系统,实现对藏品的数字化监测和保护,尤其是将藏品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数据纳入统一管理平台后,可实现文物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智能检索,规范业务管理流程,提高文物保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文物库房安防上则应按照一级风险单位要求,采取一级防护措施,配置视频监控、网络管理及安防联动平台、监控中心、防盗入侵报警、巡更系统等,实现文物藏品风险排查技术化,从技术上解决安全防范问题。
完善制度,加强巡查。制定包含库房管理、藏品征集、登录、提取、保管、摄影等一系列管理规范,进入库房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履行进入库房的审批、登记手续等;藏品提取必须严格遵照分级审批程序等。通过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等多方面不断精细化,弥补漏洞,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履职尽责的刚性。
除完善可移动文物藏品管理制度外,坚持组织人员对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文物本体,文物的安防、消防等实行“每天一巡查、每周一核对、每月一小结、每年一总查”的巡查制度,以“杀鸡用牛刀”的韧劲做好可移动文物安全工作。
以运用好为方向,发挥革命文物教育价值
加强研究,挖掘内涵。始终坚持“学术强馆”的发展方向,挖掘革命文物的内涵。可对纪念馆原有部室进行划分,通过文物保护组和史料编研组,深挖可移动文物背后蕴涵着的革命故事,尤其是做好馆藏一、二、三级文物的研究工作。
做活展览,彰显教育;开发文创,延伸价值。举办展览和文创开发是新时代革命纪念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把可移动文物用好用活,让文物“活”起来的两个重要方向。以馆藏可移动文物资源为主体,创新文创机制,讲好“文物故事”,开发文具、服饰、日用品、书籍等系列产品,实现文物的价值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