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总馆分支机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内,是南京地区保护、传承、弘扬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技艺的唯一的专业性“双博馆”,在宣传展示南京地方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2021年筹备基本陈列改造以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始终秉持“求真务实、创新争优”的理念与工作定位,将陈列展示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将策展能力作为博物馆核心竞争力,努力通过陈列展览系统、立体、完整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专题类博物馆策展之路。
2023年7月18日,历时4个月闭馆改造,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完成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本陈列改造,通过文字叙事、形象叙事、景观叙事将博物馆建筑、展品、观众有机组合,以其新颖、个性、丰富的展览表现续写经典之作。甘熙宅第此次陈列改造以保护古建筑为先决条件,同时满足展览的展墙搭建、展柜布置、照明采光等需求。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基本陈列设有三个展示区:“金陵民居 文化传家——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金陵瑰宝 世续繁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和“金陵繁会 城南遗风——老南京民俗展区”,分别位于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优雅精致的建筑和特色鲜明的展览交相辉映,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城市“微更新”理念出发,做好展陈载体民居古建保护
城市“微更新”理念是以“小修小补”代替“大拆大建”,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局部改造,从而实现空间活化与区域振兴的目的。
甘熙宅第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整座建筑群落鳞次栉比、规制庞大,由五组毗邻的多进穿堂式院落组成,整体布局主次分明、前低后高,是江南地区代表性多进穿堂式建筑,也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民居建筑群。1993年,甘熙故居精巧的建筑构造、质朴的建筑雕饰被建筑界泰斗吴良镛先生赞誉为“甘熙故居 民俗瑰宝”。
在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可以了解到甘熙宅第从抢救保护到逐步建成、恢复历史原貌的历程。特别是在30多年的“微更新”改造中,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根据历史故宅原有肌理脉络,立足于馆区百年历史基底,以“修故如故,与古为新”为原则,在保证陈列、研究、办公等主体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开放院落,大力度实现公共空间的活化利用。勘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消防给水、日常用电、空调通风系统等以“迷你”规模进行铺设,在馆区内见缝插针设置绿地、假山和池塘。许多古建筑房屋经过改造后,不仅每个房间都有明窗带入阳光,还有巧思的天井通风、宽敞洁净的公共休憩空间。
此次基本陈列改造中,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始终按照“微更新”理念操作。施工过程中,为减少对原有展墙、展柜拆除时对每间房屋木柱梁檩、石质地板的损害,特别使用塑料薄膜、石膏板等材料进行保护覆盖。甘熙宅第各条展线房屋均系清代民居建筑,曾在2001年、2007年进行过两次维修,近年来也对其小规模维护保养,并加强对房屋、天井的日常保护。结合展陈改造需要,对个别房间木质地板腐朽处进行加固处理,尽力确保古建筑少受地面反潮影响。
从活态传承理念出发,让展陈内容体现文化传承
甘熙宅第蕴含家风家训、藏书传统、京昆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特色要素。
从甘熙宅第的“于湖世泽,渤海家声”门联到“友恭堂记”碑刻,金陵甘氏践行的“施敬友恭”家训,生动反映出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清代著名学者甘熙家中的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津逮楼,曾藏古籍善本十余万卷,包括宋版《金石录》《白下琐言》等。津逮楼后来毁于兵燹,2007年按原样重建,成为南京历史上众多藏书楼的缩影,展示出读书的风尚薪火相传,藏书的传统历久弥新。1954年,甘贡三主持成立南京乐社昆曲组,成为后来南京昆曲社的前身。甘贡三长婿汪剑耘,被誉为“南京梅兰芳”。经过甘氏几代人的传承,2023年3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曲社清曲”保护单位,被列入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名录保护单位。
南京地区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51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全面展示了这些项目,系统呈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在当代事业中绽放的新活力。展览以展示、展演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呈现多项南京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南京2500年的城市史和500年都城史的演进中,形成了兼具江南秀美和从容博大的文化气派。
老南京民俗展区,将南京老城南民俗文化作为展示亮点,全面展示南京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今日之老城南,凝聚了南京民俗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流传着方言民谣的熙攘市井、象征着人生历程的礼节用物、彰显着各区风貌的四时佳作……这些民俗的元素是一代代南京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已然成为这座城市民俗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南京是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的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2019年创新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并挂牌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南京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展区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以艺术造景代替实物展示,辅以多媒体互动装置,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体现具有时代特色的节日文化,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和多层次的需求。
从公众视角理念出发,互动沉浸的展陈形式体现文旅融合
此次基本陈列改造,对原有南捕厅17号和19号展线加以调整,使两条展线动静结合,布局更加优化,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也达到参观客流分布均衡、观展舒适度高的效果。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为更大程度地接纳街区观众客流,此次改陈在大板巷42号增设西出入口,并将一进、二进免费对公众开放,同时增加咖啡茶饮及文创售卖区域,为扩大馆区夜间开放空间、更好地实现街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原南捕厅15号甘家历史展区,文字展板和文物藏品散布于二进友恭堂至五进,从观赏角度来说,展陈叙事的连续性、完整性被割裂,使观众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金陵甘氏两千年传承的发展脉络。经过改造后,将散落各进落房间的展板集中于六进展示,以文字加实物的形式,让观众在同一空间内便能领略金陵甘氏发展历程,对其家族史实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此外,在二进友恭堂、四进、五进布置议事厅、客厅、书房复原陈列,穿插多媒体装置,并辟出专门空间,用于京昆戏曲展示,突显甘熙宅第戏曲文化元素,反映金陵甘氏在清末民国时期与京昆艺术的关系,让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宅中曾经的辉煌与当代的传承。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加强文物的互动展示,让观众得到沉浸式观展体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让数字化技术赋能陈列展示,如在部分展厅增设南京非遗魔屏展示墙、戏剧脸谱趣味自拍装置、二十四节气触控交互体验装置等,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整个参观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观众体验感和参与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陈在原有面积和较密集空间内做陈列布展,犹如在古建筑里做“微创手术”,馆方始终把有限的展陈空间作精准设计,做到展示内容更全面、陈列空间更充足、观展环境更舒适。如大板巷42号四进展厅,内容涵盖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等,既有柜内展示,又有多媒体互动装置,还有艺术场景设计。大板巷42号三进展厅,仅金陵十八坊一个展示项目,就陈列了微缩彩塑道具泥人模型300多个,绘就了明代南京老城南盛大市井场面。在南捕厅17号、19号非遗展区设置了20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工作坊,现场演示非遗技艺,观众可以零距离观赏并能够体验非遗作品制作,购买喜爱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
此次陈列改造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贯彻落实“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重要指示,在国保单位甘熙宅第中全方位打造沉浸式、科技感、趣味性的观展空间,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的新尝试。 (执笔:江浩 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