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人龙纹玉璋”的定名与纹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清丽

2022年10月18日《中国文物报》第六版刊登了任磊同志撰写的《虢国博物馆馆藏“人龙纹玉璋”定名内涵再讨论》一文,对虢国博物馆收藏的人龙纹玉器进行了研究,仔细拜读后感觉很有意思。作者对这件人龙纹玉器的定名和纹饰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该玉器应该是玉圭,其上纹饰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是神话传说中东方之神句芒,故该器的名称应该定名为“句芒乘龙纹玉圭”。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新颖,不失为一篇好文。笔者同意该器应该定为“玉圭”的看法,但对其纹饰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不敢苟同,在此说说自己的看法,与任磊同志商榷。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image.png

这件玉器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是虢国墓地出土的最大且最重的单件玉器,其玉质优良,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工艺精湛,是周代考古中极为罕见的玉器(图1)。由于其造型奇怪,故名字不易定夺。发掘者一开始称其为“玉铲”,后在整理发掘报告时正式定名为“玉璋”。笔者仔细观摩后,认为将它命名为“玉圭”可能更为合适。原因有二:一是该器上端为圜首,两边有刃,下有柄。这与考古中常见的一端有刃的长方形或梯形的玉铲截然不同,与上部作斜锐角形的玉璋也不相同,更不同于考古中常见的一种有体和柄之分、体和柄相接处带齿牙、顶端出刃的玉牙璋,而与圜首玉圭形制相似;二是该器出土于虢国国君墓中,器形厚重,正反两面雕琢繁复而精细的人龙纹,工艺精湛,寓意深刻,是体现人物身份地位的玉礼器,似与西周时期的“命圭制度”有密切关系。

在周代,玉圭不仅是祭祀东方的一种礼器,而且是“六瑞”之一,代表拥有者的身份地位。何谓“瑞”?《周礼·春官·典瑞》郑玄注曰:“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也就是说“瑞”和“器”是不同的。《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明确说明圭和璧是瑞玉。《周礼·考工记·玉人》郑玄注曰:“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朝觐执焉,居则守之。”说明圭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是朝觐周王时手持的信物。《周礼·考工记·玉人》还记载:“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说明不同身份的人,持有命圭的大小尺寸是不同的。当然,《周礼》是成于战国晚期的书籍,是编纂者“将先秦古籍记载和口头流传的玉器名称和它们的用途收集一起”并“使之系统化了”的结果,也不可绝对生搬对照。但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从周代考古出土资料来看,确是真实的。

再来说上面的纹饰。任磊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描述,他认为“画面中人物的嘴部并非正常的人嘴,而是具有明显的鸟喙特征”,而且人头部下面的三组线条组成的宽带纹“像是鸟儿在栖息时收敛起的羽翼”,还有腿部刻划“符合多数鸟类股部隐藏、胫部纤细的特征”,故认为画面中的人物“已不是一般的玉人形象,而是将人与鸟融和一体的人面鸟身形象”。

的确,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但若说就是“人面鸟身”的东方之神句芒,笔者感觉有些过于局限。尽管句芒作为东方之神出现在用来礼东方的青圭上似乎合情合理,但西周时期不止在玉圭上发现这样的纹样。故笔者认为这种纹样应该是周人所崇拜的神人形象,并不一定是指哪位具体的神话人物。

“神人纹”最初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四肢似蛙纹。之后新石器时代的多个考古学文化中都有神人纹出现,其形象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人和动物合为一体的纹样。如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纹,是戴羽冠的人和神兽组合的形象,被认为是巫师或酋长骑在老虎上作法;石家河文化的玉神人,是头戴介字冠的人和飞鸟组合的形象,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的大巫师形象。这些与某种动物融合一体的人物形象,通常认为是氏族首领或巫师,他们拥有与神沟通的能力。商周时期,虽然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但人类尚未摆脱以神秘性和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尊神重巫的思想仍然盛行,他们会用一些雕琢特殊纹样的器物作为巫师的法器,来祭祀天神和祖先,达到与天神、祖先沟通的目的。西周时期,人、龙、凤是玉器的母题,多个考古遗址都出土了与龙合雕的侧面蹲踞玉人形佩,以及饰有人与龙、凤交缠纹样的玉器,成为西周玉器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器形和纹样。

众所周知,农耕文化自古是中华民族的立族之本,建国之基,而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能够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认为只有在龙神庇佑下,才能风调雨顺,农桑丰获,才能得以安身立命,所以上至王者,下至民众,都对龙神崇拜不已。距今6400年前属仰韶文化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出土的一组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到了西周时期, 龙不仅被视为能兴云致雨的雨神,而且进一步把龙神人格化,遂出现了以人为主体、以龙为辅的合体造型——雨师像。《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雨师妾在其北,其人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雨师者,即是操纵龙(蛇)的神。这种造型的共同特点是以侧面蹲姿的人为主体,身上手臂处、足下或臀部附设龙形。如虢国墓地M2011、M2009出土的人龙合体玉佩(图2、图3)、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63出土的人龙合体玉佩(图4)、应国墓地出土的人龙合体玉饰等。这些人龙合体的玉器,是当时人们祭拜雨神以求风调雨顺的法器,可能是巫师祭祀做法时披挂于身上所用。

至于雕琢在玉器上的人龙合体纹样,是人龙合体玉佩的变相表达,同样具有与神沟通的意蕴和神秘色彩。这在西周时期周原、丰镐及列国境内的考古遗址中也为常见,如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人龙纹玉璜(图5)、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M63出土的人龙纹玉戈(图6)、陕西扶风县黄堆3号墓出土的人龙纹玉佩、山西羊舌晋侯墓地M1出土的人龙纹玉佩、传世品西周人龙纹玉圭等等。相比较来看,虢仲墓出土的这件人龙纹玉器,其上雕琢人龙纹更为形象更为精细,人纹在上,游丝般的头发高高飘扬,臣字眼带勾,云纹大耳;龙纹在下,昂首张口,刚劲有力,似乎要腾空而起,蕴含着人驾驭龙“蹻”上天与神灵沟通交流的寓意。

那么,这种纹样中的“人”究竟是谁呢?要从周代的社会观念说起。殷商时期,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夏的天命观,认为天神中的最高主宰者是“帝”,人间的君主是“天帝之子”。在殷人的精神生活中,神鬼操纵着整个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们日常生活中每每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或是无法解答的问题时,便会占卜,以求神鬼的指示。殷人尊神重鬼,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神本文化。周灭商后,在继承殷商文化的同时,进行了宗教观的改革。在周人的观念中,至上神“天”有天命予夺的权力,但天命予夺是看人王的“德”行,故人王须以德配天;而人王的德之善否则是由民之反映而定,故王遵天就必须保民。周人的这种“敬德保民”的思想是一种人本文化,提高了人的主导地位,而周王作为人王,自然拥有与“天”神沟通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人龙纹玉器上的“人”应该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周天子的形象。

综上所述,这件出土于虢国国君虢仲墓的人龙纹玉器,命名为“人龙纹玉圭”更为合适,与周代“命圭制度”比较契合。其上的人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常见纹样,表现具有至上权威的人王借助龙的力量与天神沟通的意境。西周实行宗法制,诸侯国国君拥有宗庙祭祀大权,地位显赫,只有他才能拥有雕琢有人龙组合纹样的玉圭,觐见周王,祭祀天地,祭拜神灵,把天(神)地(祇)之间的交往沟通顺畅,达到人神相通、神降嘉祥的目的。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44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