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赓续运河文脉 讲好文保故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翟成钢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这是清代诗人孙谔在京杭大运河乘船时写下的《夜过沧州》,诗中描述了沧州大运河段秋高气爽,烟波渺渺,波光粼粼,水波潋滟,明月、芦苇、垂柳、古槐错落有致、交相辉映的一番景象。

大运河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自南向北蜿蜒流经沧州境内,海盐和漕运造就沧州数百年繁华。中国大运河在沧州境内自南向北流经吴桥、东光、泊头、南皮、沧县、运河区、新华区、青县等八县市,全长216公里,沧州市中心城区段长13.7公里。

沧州段大运河保持着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三弯抵一闸”的水工智慧,因此保护沧州段大运河这一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构建文物保护展示的大格局,从大的空间着手,从细致处实施。

image.png

image.png

编制规划和出台相关法律文件。随着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根据国家、省市相关精神,沧州市也抓紧编制《大运河沧州段保护规划》,并报请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出台了《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若干规定》。

加大运河遗产点的保护力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切实把大运河传承好、利用好。从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发,提高文化竞争力,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物遗产挖掘梳理,深入研究,科学布局。成立大运河沿线8县市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同水务、南运河管理处、国土规划、环境保护等多部门联系,积极合作,多方沟通。谢家坝作为河北省成功申遗的“两点一段”之一,作为沧州市大运河176处遗产点重要一环,早在申遗成功之初,即着手进行谢家坝的环境整治、整体监控,并于2012年进行了本体修缮,成为当地政府对外展示大运河水工智慧的窗口,本地群众漫步休闲场所以及外地驴友参观游览的打卡地。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在保护好、传承好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利用好,服务于民,服务于沧州狮城百姓。坐落于大运河畔的南川老街位于沧州主城区的核心地带,根据史书记载复建的南川楼、朗吟楼以及46个明清合院风格和民居简约风格的院落,再现了沧州历史文脉的缩影,代表着沧州河城共生的城市特色,在这里与大运河共生共存,相得益彰,依托丰富的商业形态、多样的文化体验、完善的休闲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在这里品味传统文化,欢度假期,使得大运河畔再现繁华盛景。

沧州市大运河遗产点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涉及城址、窑址、沉船点、古代名人墓葬、石刻、水工设施、近现代工业文化遗存、红色革命文物、减河、古建筑、近现代建筑等遗存,我们总体梳理,根据轻重缓急,有步骤,科学规划,多方协作,对青县给水所、泊头华北局城工部旧址、吴桥澜阳书院等进行修缮。结合实际情况,依次推进大运河文物调查研究工作。对大运河遗产点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分别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对安陵城址、齐堰窑址、窑厂店窑址等进行分批分期考古勘探,对在大运河文化带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泊头沉船、南川楼沉船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起进行抢救性清理,并积极推动就南川楼沉船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

积极开展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多学科研究。大运河沧州段上存在多处码头遗址以及多处沉船点,由于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沧州市境内通过大运河以及古代水系,联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海丰镇遗址,结合历年考古工作情况的研究,东光码头遗址出土沉船以及泊头沉船、沧州市区段南川楼沉船的出土,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实物资料支撑,海丰镇遗址也经过2000、2003、2005年度的抢救性清理,于2016年进行了主动发掘工作,出土了定窑类型、井陉窑类型、磁州窑类型、耀州窑类型、钧窑类型、龙泉窑类型及景德镇窑类型等不同窑口的瓷器,通过沉船和对海丰镇的遗址的研究,积极推动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等多家考古科研单位的合作,并以考古学为基础,推动多学科研究,促进考古研究的多元化。

推动成立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与保护专业委员会。进入后申遗时代以来,考古工作在大运河的保护、价值阐释、文化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等方面仍继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经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成立“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与保护专业委员会”。由中国考古学会、河北省文物局、沧州市人民政府积极推动,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与保护专业委员会于2023年7月在沧州成立。同时,沧州市被授予“中国大运河考古与研学基地”。

推动文物保护的成果展示。以沧州市博物馆、黄骅市博物馆以及黄骅市海盐博物馆为主要展示窗口,带动其他相关市县博物馆、展览馆,促进沧州文物事业的向前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中心城区段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沧州坚持统筹保护、传承、利用,围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与运河沿线8省市35个地级市文物、文化、旅游资源的联动,分享交流沧州在大运河保护利用、文化公园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讲好运河故事、展示沧州形象,进一步擦亮运河文化品牌,努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沧州美好场景贡献力量。

(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3.62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