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艺术展”文物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崔波 苗滟

11月7日,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中国民族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展览共展出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百余个民族的116套口弦。展览以出土口弦(簧)为叙事主线,将文物展品与非遗传承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深度解析口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口弦有着人类音乐“活化石”的美誉,在各民族中传播成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在世界范围内辐射广泛,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西汉铁质口弦

尺寸:长7.2厘米,宽2.7厘米



这是一枚收藏于中国民族博物馆的西汉时期纯铁质马蹄形口弦。在断年鉴定报告中这样清晰地描述:“标本锈蚀严重,口簧形态尚完全,能够观察到框体与簧舌,两者为一体打造,看不到焊接痕迹,是较特殊的形态。金相分析结果显示,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进行分析,除铁锈外,还有黄铜的成分,以及少量硫化物。在三岔处其金相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含碳量约0.4%,在本视场内未发现两块钢才锻接痕迹和其他类型的夹杂物。”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金属自体口弦。




新疆清代口弦



这是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的一枚清代银质口弦,口弦小巧精美,至今还能发出明亮清脆的声音。




纳西族口弦

尺寸:盒子长11.7厘米,直径2.6厘米;

口弦四枚一组,最长10.1厘米,宽0.64厘米

材质:竹

年代:1900年



这是一枚纳西族口弦,由纳西族口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冬月老人捐赠给中国民族博物馆,这件口弦是她祖母传承下来的。




撒拉族口弦

尺寸:长8厘米,宽4厘米  

材质:铁质  年代:1960年



撒拉族口弦外形与体积是中国口弦形制中最为特殊的一类,演奏方式也因地域文化而不同。从形制可以看出撒拉族口弦是衔于牙齿之间来完成演奏的,演奏时以右手拇指拨动簧舌,口腔通过舌位的变化来配合气息调整演奏出旋律,音色清脆明亮、清丽悦耳。




彝族口弦

尺寸:琴筒长8.6厘米,直径1.4厘米;口弦长5.7厘米,宽1厘米

材质:铜质  年代:2000年



“我愿做一副小小的口弦,永远挂在你的胸襟上,紧紧贴着你的心房,滔滔把我的话儿讲……”口弦在彝族象征着爱情,被彝族人称为爱神丘比特的乐器。胸口佩戴口弦某种意义上是彝族男女进入青春期的标志。谈情说爱离不了口弦,互赠定情信物离不了口弦。

彝语称口弦为“合霍”,有竹质和铜质两种。竹质的称为“玛合霍”,铜质的称为“土诗合霍”。与马布、竖笛、葫芦笙,还有“毕摩”和“苏尼”所用的羊皮鼓和铜铃等承载着彝族人的悲欢离合。彝族人称两片的口弦为“母”和“公”,三片的口弦为“母”“公”“子”,称谓的排序体现着彝族母系特征的传统文化。




藏族口弦

尺寸:盒子长14厘米,

口弦长12厘米,宽1.5厘米

材质:黄杨木  年代:1900年



喜马拉雅山下,奔流的雅鲁藏布江孕育着一个爱笑的民族,他们以淳朴、真诚与善良守护着世界的屋脊。夏季,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格桑花如少女般妩媚。冬日,一片庄严与肃穆,领略信仰力量的同时,让人感叹生命的顽强。那是一部信仰史在人文语境下与自然奏起的生命交响。

口弦在普玛江塘主要以男女对歌弹奏形式流传。你一言我一语,拉奏之人表达的愉悦,听曲之人听的用心,再接一句作为回应。眼转流波中,情愫脉脉升温。从前这里60%的人都会拉奏,随着现代化电子产品的冲击,会拉“孔丝(口弦)”的人不超过10人。




巴布亚新几内亚男士口弦

尺寸:口弦长27厘米,宽3.65厘米

巴布亚新几内亚女士口弦

尺寸:配饰长41.3厘米,宽5厘米;

口弦长14.8厘米,宽1.4厘米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又称伊里安岛。“食人族”达尼人就生活在这片茂密的热带雨林里。达尼人所使用的竹制口弦体积较大,长可达32厘米,宽可达5厘米,竹质,音色浑厚而低沉,女士使用的口弦上会坠有彰显身份的饰品,在林林总总的世界口弦家族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巴新原住民中的戈罗卡部落,也弹奏同样的口弦,夸张的羽饰、狂欢的歌舞、跳动的旋律和绚丽的彩绘等构成了这个原始部族的神秘色彩。

(崔波 苗滟)

微信图片_20231115153554.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18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