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领域由“教”到“学”的转变,博物馆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哲学范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更为强调学习、体验、参与等,更加关注观众的学习过程、结果以及如何促进其学有所获,更注重观众与博物馆要素的互动和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学习、学习成果理念的进入,使博物馆教育成果及学习成果备受关注。本文围绕河北博物院“印象·中山”综合教育项目,在学习成果语境下从共享、参与、创造三个维度,探讨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路径。
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目标:共享、参与、创造
按照学习成果理论,博物馆可以通过设计教育项目生成弹性的、创新的流动性力量回应时代诉求,比如普惠知识、塑造人格、增进情感、促进交往、传达价值。
项目设计的初始目标。“印象·中山”综合教育项目——战国中山国服饰复原设计及展示项目,将以“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览为依托,以战国中山王族墓葬的出土文物为素材,展开战国中山国服装复原设计的专题性课题研究、开展“印象·中山”的综合性教育展演活动。该项目通过文物的研究与展示、文化的创新与传播、美学的表现与表达,生动阐释文物内涵,鲜活揭示文物故事。
项目目标的分解与归纳。按照通用学习成果的理念,将项目目标从促进技能的培养,引导积极的态度和价值,激发学习者的乐趣、灵感、创造力,促成正向的活动、行为、进展五个维度进行分解,实现知识的增长。以服饰设计为媒介,为观众创建整体性、具体化的学习语境,并更多地关注对学习者思考技能、社交技能、实践技能、创造技能方面的影响。通过服饰文化透视历史进程和社会场景,是项目的直接目标;通过古代服饰文化,拓展学习者对美的认知和体验,是项目的核心目标;通过促成对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具象理解,焕发个体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催生更加多元、更有包容性、可持续性的价值观,是项目的延伸性目标。
战国中山国文物具有独特性、实物性、丰富性,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可及的、感官丰富的认知体验;借助知识图谱、数字展示、动态展演等传播方式,精心构建战国中山国的历史图景,引发观众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进而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打开博物馆的网站、点击博物馆的社交媒体账号,讨论、参与、创建富有个性的、风格多元的文化传播形式。
项目目标的归纳。通过分解发现,项目设计目标在五个维度之下是相关的、有交叉且有重叠的,博物馆学习的实物性、整体性、具体化和个性化等特征多次被描述,并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共享并参与其中,引起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变化。而博物馆学习的特征作为实现目标的支撑点,根据其特征要求,教育项目所构建的知识要真实、客观、葆有理性,且容易被接收和理解;教育项目的手段要多元,要综合使用体验、情感和直觉、智力和思维;教育项目的方式要丰富,要引起身体、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并沉浸其中;教育项目要注重个体学习的需求、兴趣和天资,多维度促成个体的成长。
博物馆教育项目目标的实现
“印象·中山”综合教育项目是一场在博物馆教育环境中,利用特色教育资源开展的多元、开放的教育实验,为观众参与、共享博物馆教育创造了更多机会,为激发和传递博物馆学习的潜力探索了更多途径。
实现共享目标:构建理性、可及的博物馆知识
充分利用文物资料的实物性,选择以“图像+场景+实物”的表现形式,让知识的表达更为直接、生动,其成果既包含理论研究成果、复原服饰设计成果,也涵盖创意展演、艺术演示和创意产品。在深度挖掘、考证文物资料的基础上,推进战国中山服饰文化的知识构建,并参照战国晚期墓葬出土的实物资料,完成复原设计。截至目前,已设计开发战国时期鲜虞人典型服饰“小玉人”形象、宫廷艺人演出服饰“耍蛇艺人”形象、贵族男子服饰“宴乐贵族男子”形象、平民女子服饰“采桑女”形象、平民男子服饰“狩猎者”形象。然后利用数字技术将文物资料进行三维重塑,实现立体化形象展示和模拟人物试穿,进而获得更加合理的设计数据,并同步生成二维和三维影像图像资料。经量体裁衣生成纺织服饰成品并结合历史情景和文化背景二次设计专题性的综合展演、展示项目活动。由此,这些文物上的服饰文化经过开发、研究、设计、验证后,转化为文化研究的成果以及教育工具的成果。
实现参与目标:融合身体、思想、情感的多元化教育手段
关注感官的参与。创设数字化虚拟人物并设计符合“身份”的对白,构建人物关系,呈现历史生活场景,将视觉成果延伸到“视觉+听觉”的集合,融合文化、审美、情感、体验于一体,实现从展示服饰文化到展示战国中山文化的拓展,提升项目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增强其成果的互动性和感染力。
关注情感的参与。设计时空穿行的故事情节,让虚拟人物与现实演员同台演出,拉近战国中山国与观众的距离,增强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感。既引导观众沉浸式体验“战国中山”的历史片段与风俗民情,又借助虚拟人物重回展厅、回到当下,呼应观众以往的观展体验,进而实现情感共鸣、精神共振,启发他们对历史、对文化的探索,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
关注审美的参与。以复原服饰连接古代的服饰文化和现代的审美旨趣,以实物设计呈现当代审美视角下,人们对战国中山服饰的理解、思考和阐释,生动探讨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互鉴,在织品、图样、色彩、纹饰的反复试验中,不断发现美、发展美、塑造美;通过复原服饰T台秀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目前已落地的6件复原服饰,并辅以声线优美、韵味悠扬的解说词,山川疏朗、浪漫写意的舞台背景,整体和谐而统一的舞美设计,不仅增强了复原服饰的表现力,也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此外,参与也会发生在外部。比如,在项目的展示展演阶段,得到儿童观众、博物馆志愿者的支持,他们通过参加T台秀,创作诗歌、参与朗诵和情景剧演出等形式,从偶然参与到研发创作,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激发其兴趣,增进自信,在博物馆场域中获得更为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由项目引发的关于战国中山历史文化、社会风貌、地域往来等多角度、多元化的讨论也不断丰富,突破传统的考古学、文献学、文物研究的范畴,拓展到媒体传播、艺术创作等领域,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
实现创造目标:丰富体验、激发想象的教育方式
复原设计是服饰技艺与文化审美的反复实验,向公众呈现文物活化利用的动态化成果,可以获取反馈、激发灵感,也是项目得以进一步改良、优化的试金石;展演阶段设计环境和渲染氛围,为数字虚拟人物形象搭建情境,建构立体化的战国中山国,营造文化体验的新场景,生成鲜活生动的文化印象,唤醒观众对战国中山国的整体感知;设计原创情景剧《梦回中山》和《寻梦中山》等,以浓缩的故事情节,为观众勾勒战国中山国的发展主线,既揭示历史、输出观点、表达情感,又能够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延伸展示方面,设计中山篆书法的现场演示、中山元素的文创产品秀和创意产品秀,直观鲜明地表现当代人对战国中山文化的理解与创新;把线上系列展播分为“序篇”“文物篇”“设计篇”“展演篇”“创意篇”五期,完整揭示项目的源起、资料分析、复原设计、场景展演以及衍生创意情况,持续引导公众对战国中山国历史文化的好奇和热情,增强项目的观众粘性。
博物馆学习的潜力
新时代赋予博物馆教育新的机遇和活力。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将博物馆推动到可持续性、包容性发展的热点议题中,激发潜力,也为时代赋能。
学习成果语境下,探讨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和反思博物馆教育目的的机会。在博物馆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到博物馆的学习者及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已经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场所,实际上,参观博物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体验,或者说是一个表演和探索的过程。这将促使我们尝试更多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去发现博物馆学习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