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内,珍藏有一套“孤品”——清代京族盘金绣纺织品,分别是对联和绣花彩法衣,两件为一套。之所以被称为“孤品”,是因为目前面世的极少,在京族地区难得一见,于1954年3月征集于广西防城港市。
对联长249厘米,宽48厘米,为中国传统楹联状,棉布材质,采用中国传统的“盘金绣”工艺盘绣14个汉字“藤渚雄威敬海北,螺城正统表交南”,以中国传统吉祥红色为底,黄色边框装饰,金色绣线绣制。绣花彩衣,长110厘米、肩宽15厘米、下摆宽67.5厘米,材质、颜色和风格,均与对联一致。
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灌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京族曾被称为“越南人”或“安南人”,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这是因为京族(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现今居住在我国的京族,其祖先是16世纪初从越南北部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徙而来。
这套文物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民族交融内涵,单从文物本身难以对其进行鉴析和解读,但通过历史文献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相关信息。
对联中的“汉字”体现与内陆中原文化深厚的渊源关系 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分别绣有“藤渚雄威敬海北,螺城正统表交南”。藤渚,有人认为是指越南的“白藤江”,白藤江是一条发源于越南北部太平江的水系,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一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河流。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历史上中原王朝曾对安南(今越南)三次用兵,三次征战于白藤江,三次折戟于白藤江。三次白藤江之战,是中原王朝由直辖到间接管辖的三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与越南形成宗番关系的重要节点。其中,史称“宋越战争”或“宋黎战争”,是中国宋朝与越南前黎朝之间的战争,经此一役,北宋虽然丧失了直接控制交趾的机会,但迫于中原王朝威力,越南黎朝上表谢罪,并遣还俘虏,积极修复其关系。《资治通鉴·宋纪十》:“黎桓遣牙校赍方物来贡,仍为丁璿上表,自言徇将吏军民之请,已权领军府事,乞朝廷赐以真命” “藤渚雄威敬海北”,既表达白藤江之战中威武之气,也表达对北部中原王朝的敬畏之心。
“螺城正统表交南”。螺城,是越南一座古城遗址,建于公元前3世纪,为当时安南国安阳王蜀泮所建,《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蜀纪》载,安阳王姓蜀,名泮,巴蜀人,公元前257年,蜀王平定各地,自称安阳王,改国号为瓯骆,定都封溪(今越南福安省东英县)。公元前255年,安阳王在此地修筑螺城。螺城古迹至今尚存一些汉文对联。关于安阳王的传说,均是以中国的文化背景流传创作而成的,该传说反映出蜀国遗民南下建国,越南人以“螺城”为正统,间接认同蜀国后裔南下建国的事实。交南,越南在历史上曾称为“交趾”,在中国的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羲叔“宅南交”,神农、颛顼、尧舜等“南至交趾”或“南抚交趾”的记载。尽管羲叔、神农、颛顼等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人物,但是今天仍然可以通过这些传说找寻到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和南方的交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史记·五帝本纪》: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之日所出入,莫不宾服。
绣花彩纹饰工艺与中原汉文化同源共生 从文物本身来看,绣花彩衣前片胸部正中位置绣蟒头纹,腰部绣双龙戏珠,腹部及下摆绣有蝙蝠和寿字纹。寿字纹,又称“团寿纹”。在越南封建时代,穿上印有汉字团纹的服装,能够彰显个人的文化底蕴与儒生气度。这些纹样来源于中原,追根到底还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服饰下摆用盘金绣工艺刺绣有海水江崖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由海水纹、山纹组合,为古代官服下摆装饰,原寓意一统江山、江山永固,后在民间演化为吉祥纹样,并在家具、瓷器等上广泛使用,是典型的中原汉文化代表。龙纹(蟒纹)、海水既有海疆文化特色和吉祥纹样组合,又有浓厚的中原汉文化影子。不同的是,这套服饰海水江崖纹中的江山纹,不是内陆中原的山形纹,而用庙宇代替。有人认为是安王庙化身,是安南国历史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也有人认为是龙王庙,是海洋文化的体现。这些图案组合出现在绣花彩衣中,说明远在海疆的京族人与内陆中原汉文化同源共生,汉文化影响的时间较长且深刻,京族在价值体系以及思想观念上都与中华民族趋同。
绣花彩衣盘金绣工艺与汉族刺绣工艺一脉相承 盘金绣源于苏绣,是中国刺绣工艺中难度较大的技艺,由于使用金箔缠线,显得金碧辉煌,熠熠生辉,一般用于宫廷服饰或民间重要服饰的局部装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藏这套文物大量采用盘金绣工艺,可见其来源不凡或具有特殊功用。这套纺织品所用的盘金绣,采用金线并非黄金,而是黄铜箔缠绕棉线,形成类似金线的线梗。内芯为棉线,按照纹饰图案顺着纹路进行盘制,用等距钉线固定。盘金线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和传播,不仅在内陆中原汉族,在广西边境的京族也使用这种特殊工艺,可见其交流之广泛。
京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高度融合的原因 京族作为跨境民族,文化因素虽然包含少量的占人文化和高棉文化元素,但文化表征与汉文化十分接近,在发展中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较大。从京族盘金绣对联和绣花彩衣呈现的显性元素可知,京族文化特征更接近于中国的汉文化,而非东南亚文化。这也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同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副对联和一件绣花彩衣蕴含的厚重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见证跨境民族与内陆中原在文化上的源远流长。无论是京族,还是汉族,从文物中窥见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兼收并蓄,经济的相互依存,内陆与海疆的互动交流,汉族与京族之间彼此交融,在互鉴融通中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