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至11日,“博物馆的未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2024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博物馆共同承办,并得到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指导,且被纳入2023年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全面深化上海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协议。此次会议既是对该合作协议的践行,又为复旦大学博物馆的改扩建进行学术准备,以献礼2025年5月27日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代表参会,其中30位代表围绕博物馆与城市协同发展、高校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等分主题进行了发言与探讨。会议旨在全力推动亚太地区博物馆交流互鉴,同时助力中国博物馆界积极参与博物馆国际治理,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开幕式与致辞
12月9日上午,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2024年会在复旦大学开幕。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先生主持。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回顾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40年的学科建设成果,特别是近年来构建“馆-院融通”模式后取得的突出成绩,同时介绍了即将落成的含复旦大学博物馆在内的“复旦源”历史文化片区,并致力于建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新典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分享了上海市文物系统携手高校推动博物馆学发展并应用于业界实践的经验和未来展望。同时,上海市文物局将支持中国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博物馆组织,积极参与博物馆国际治理。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主席郑秀梅(Janet Siew Mooi Tee)认为,博物馆、城市与大学的协作在塑造文化景观和推动社会进步中至关重要,并呼吁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合作,继而彰显博物馆在服务人们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教授主持。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以《工业博物馆:城市文化的璀璨熔炉》为题,剖析了在建的上海工业博物馆对于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介绍了上海工业博物馆以“无界、生长、共享”为建设目标,并通过“新外滩·工博群”规划来构建“1+1+N”体系布局,且融入国家工业博物馆网络。他还提出关于上海工业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五大关键议题,包括“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数字化与逆数字化”“无界生长共生”“展陈方式的创新”以及“城市功能与博物馆公益性、市场化的平衡”,以期为国内其他博物馆发展提供新经验和新模式。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张仁卿(Inkyung Chang)发表了题为《致力于可持续未来的博物馆》的主旨演讲。她回顾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多版“博物馆”定义的演变,并作为参与者介绍了新博物馆定义起草、修订与确立的历程。她认为博物馆应积极回应社会议题与全球性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与环境问题,并通过跨文化对话与多样化实践,帮助构建一个更包容和多元的社会,共同迎接未来。
专题发言
12月9日下午,12位境内外嘉宾分上下两场做了专题发言。第一场专题发言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馆长薛峰以《天,一大也——纪念馆的持续发展和自持续路径》为题,探讨了该馆展陈布局对于体现历史与时代的结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具体做法,并分享了该馆围绕“三大高地”建设任务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郑秀梅以《吉隆坡文化创意区的博物馆与美术馆》为题,阐述了该创意区在保护马来西亚文化遗产、塑造国家形象及推动创意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艾静芳以《博物馆如何更好融入人民生活——从传播学的视角》为题,介绍了中国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并从传播学视角探讨博物馆融入公众生活的最佳实践方式。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长赵峰以《中国航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题,总结了中国航海文化的三大特征及其蓬勃发展的全民共识前提,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播和践行海洋文明等理念具有深远意义。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司库、理事杰米·艾伦·布朗(Jamie Allan Brown)以《可持续发展目标视野下的青年人塑造博物馆学的未来》为题,分享了青年在“共享遗产故事”和“塑造博物馆未来”项目中的关键作用,呼吁博物馆与青年人加大合作。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以《面向未来的活态遗产》为题,阐述了活态遗产的概念、演进历程及其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启示,认为博物馆在城乡融合与文化景观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场专题发言中,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理事、创始主席陈国宁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城市发展》为题,探讨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并呼吁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寻平衡,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的和谐共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分享了《与时代同行——博物馆的变革与创新》报告,表达了中国博物馆行业迈入黄金时代所面临的挑战,认为博物馆应转型为“以人为本”的场馆,比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此背景下,特别关注新一代观众需求,优化传播与服务方式等。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斯托特研究中心博物馆与遗产研究项目主任彼得·康纳·麦卡锡(Peter Conal McCarthy)教授以《两个城市(博物馆)的故事:新西兰的博物馆学、公民参与和公共领域》为题,通过旺格努伊地区博物馆和蒂帕帕国家博物馆的案例,探讨博物馆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以《行与思——钱学森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实践与思考》为题,回顾了该馆的数字化历程,并着重介绍了三个特色项目:AI数字人还原钱学森形象、沉浸式展示风洞实验以及数据服务中心的建立。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理事、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与土生文化馆创始馆长郭勤逊(Kenson Kwok)通过视频参会,分享报告《大学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为例》,透过该校的三座博物馆呈现了高校博物馆在特定环境及城市生态中的独特发展模式。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分享了《上海市博物馆在地贡献度研究》报告。其发言基于今年6月27日复旦大学等于全国首发的《上海市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蓝皮书(2023年)》,并通过一系列事实和数据,客观真实呈现了上海市博物馆在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硬实力增强中的重要贡献。
12月10日上午,11位境内外嘉宾分上下两场做了分享。第一场专题发言中,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理事、马来西亚博物馆部首相珍藏馆馆长西蒂·拉比亚·阿卜杜·拉赫曼(Sitti Rabia Abd Rahman)以《城市中的博物馆力》为题,分享了该国政府部门——马来西亚博物馆部为全国博物馆发展提供的引导和扶持,并介绍了该国博物馆在举办多样化活动、供给分众化服务、提高互动性等方面的突破。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以《出版的城市和城市的出版》为题介绍了上海的出版历史,并重点介绍了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出版机构、报纸出版机构和民营出版机构等,这些内容如今都在这座新落成的博物馆内得到生动呈现,同时该馆坚持参与举办“上海书展”和“最美的书”等活动。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凯伦·布朗(Karen Brown)通过视频分享《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博物馆的未来》,她以“增长的极限”这一概念作为博物馆未来的起点,阐述了未来博物馆需要发挥文化对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在后者的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馆长、博物馆学项目主任弗洛里安·诺特(Florian Knothe)以《让艺术发挥作用:增强未来博物馆的教育使命》为题,分享了博物馆为观众、特别是儿童观众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场所相关案例,并特别提出“全球课程”这一形式的博物馆资源共享方式。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以《融合科学与艺术,开启未来之旅——上海玻璃博物馆迈入3.0时代》为题,回顾了该馆13年来的发展历史,并表示进入新时代,上海玻璃博物馆在数字化博物馆、实验性活动项目等方面创新,为创造出更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未来博物馆”不懈努力。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秘书长、理事,台南艺术大学副教授曾信杰以《变化中的景观:艺术博物馆与城市品牌》为题,并以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多个案例为透镜,呈现场馆在塑造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和吸引外地游客、振兴城市经济两方面的作用,同时需根据不同城市的特色优势制定战略,以发挥博物馆在城市品牌推广中的价值。
第二场专题发言中,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理事奥尔加·特鲁夫采娃(Olga Truevtseva)以《小城市中的博物馆:文化遗产地虚拟博物馆化的经验》为题,如实表达了俄罗斯小城市中地方博物馆现存的展品不足、观众数量少、资金不足和工作人员素质不够高等困难,同时也介绍了这些场馆基于文化遗产地建立虚拟博物馆,以发挥科技手段激活当地文化遗产。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以《共建城市名片 共享百年名馆》为题,从发展历史、城市合作以及运营经验等方面,重点分享了四川大学博物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市校“共建、共管、共享”管理体制机制。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理事金韺兰(Youngran Kim)以《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以韩国新建城市博物馆为例》为题,通过对世宗市国立博物馆综合体和大邱市涧松美术馆两个新建场馆的介绍,认为博物馆在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担纲文化地标、提高公民认同感、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最后则提出发挥博物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应因地制宜。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马敏以《数字化技术对城市博物馆的赋能》为题,从解放空间、解放对藏品的依赖、沉浸式情感体验和拓展教育研究方式四方面,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以助力缓解博物馆接待压力,优化多方位展示藏品和提高观众互动性等。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理事索姆拉克·查伦波特(Somlak Charoenpot)以《社区足迹—社区故事—社区扩展:泰国南府的Ban Mani Phruek》为题,介绍了泰国村庄Ban Mani Phruek在移民情况复杂、内战历史和交通不便等背景下,如何讲述自身故事,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代代相传的历程。
圆桌论坛
四场专题发言后,国内外文博专家学者以圆桌论坛形式,对话“博物馆的未来”,共计5位境内外嘉宾做了特别分享。暹罗学会常务董事卡尼塔·卡西纳-乌博尔(Kanitha Kasina-Ubol)分享了一系列泰国博物馆案例,并提出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还应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之所,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可持续发展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巴索娃·戈拉”科学与生产博物馆中心馆长伊格纳特夫斯卡娅·叶连娜·维克托罗夫娜(Ignatevskaia Elena Viktorovna)分享了俄罗斯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案例,该馆除了通过考古手段揭示当地历史外,也注重对周边独特环境的保护,即用整体性思维和方式,进行考古遗址的阐释与传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总结了该馆在展览故事、发展理念、工作团队、平台建设、交流合作、传播服务、使命宗旨等方面的国际化定位与实操,以及践行场馆塑造国家形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局观念与责任意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海外直博生吴悠分享了他所认为的博物馆未来发展愿景——“一切都能有机结合”,并分享了利用多学科方法设计的多变量模型。上海市普陀区云创数据洞察与治理研究院院长王艳红以中国的信息化、数据在博物馆观众研究方面的作用为例,提出大数据可进一步助力指导文博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并为博物馆建设运营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其余嘉宾还就不同国家博物馆的现实差异,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其涉及的伦理道德、博物馆空间危机等议题,展开了积极探讨。
总结
郑奕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小结。会议遴选“博物馆的未来”作为主题,契合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导向,也是业界和学界探索的焦点,以期通过分享和交流,为博物馆真正赋能美好生活、点亮城市未来提供智力支持。
此次会议为复旦大学青年师生提供了国际交流平台,而他们正是博物馆学界、业界的未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是复旦文博与国内外业界、同仁进一步合作的新起点。我们旨在面向未来,共同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敬畏之心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以辽阔胸襟共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等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