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女儿的文物守护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杨亚鹏

荒原连天际,雪域入云端。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在这高寒缺氧之地,也遗留着众多历史文化瑰宝。

3月7日零时3分,次仁曲措发来信息:“实在抱歉,白天我们正在野外给文物测绘、拍照、登记,晚上我们在整理当天的普查信息……”

次仁曲措,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羌塘女子文物普查队队长。她所在的这支文物普查队,由5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藏族女子组成,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以“白昼丈量+深夜建档”的工作节奏,全力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任务,展现着女性在文物保护中的力量。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气候寒冷干燥。即便已进入3月,依然面临着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的严酷环境,一旦下雪就很容易发生雪灾。

image.png

据了解,在那曲完成全域“三普”文物复查点实地调查采录工作的基础上,2月10日至23日,那曲羌塘女子文物普查队根据先期掌握新发现文物点线索,克服-20℃以下极寒低温和8至10级大风天气,顺利完成相关文物点实地调查及资料整理、图纸绘制、信息填报等工作。

次仁曲措介绍,“四普”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后,她们带着移动终端、相机、无人机、红外线测距仪等专业设备,用10个月的时间走遍那曲11县(区),行程近50000公里。截至3月3日,完成648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实地调查工作,其中复查“三普”文物331处、调查新发现文物点317处,用脚步丈量着这片高原的历史文化遗产。

那曲文物以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类型居多,然而这些文物多在人迹罕至、交通不便的高原深处。取得如此丰硕的普查成果,这些年轻姑娘们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队员们提到,因为文物普查区域多远离居民区,常面临热水供应短缺的问题,很多时候午餐只能直接食用未冲泡的方便面。在尼玛县某村庄普查期间,团队当天完成9处文物点记录,因天黑后剩余任务未完成且返村耗时过长,被迫借宿牧民家庭。由于是牧民的临时放牧点,所以仅能依靠单薄的睡袋御寒。第二天,她们借助牧民提供的酥油茶、糌粑补充体力,持续完成后续工作。

在文物普查中,她们也经常面临信号中断的情况。有次分组调查时,部分区域无通信信号,她们驱车几小时至远处,才寻找到信号向同事报平安。

普查中恶劣的天气、糟糕的路况、繁重的工作,对于女队员们也是极大挑战。她们甚至还在无人区经历多次迷路,碰到过“熊出没”。但是她们用坚韧战胜了困难:“有人说高原野外工作太苦,女性体力跟不上,但我们对家乡文物的感情和专业知识就是最好的武器。”

年龄较小的队员拉姆西措说,2024年7月在尼玛县渡河时,她一个没站稳摔倒在了河里,被河水往下游冲了十几米。“当时水势太猛了,车辆也无法通行。我摔倒后大家一下子慌了神,下游又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太惊险了。”幸运的是一块巨石挡住了水势,最终在向导和队员的齐心协力下,拉姆西措被成功救上岸。

很多岩画,都深藏在熊过冬的洞穴。她们需要钻进山洞,蹲着行走,测量登记,对于体力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队员德吉央宗说,每当看到那些红色岩画,看到那些构造不同的佛塔、穿着类似仕女服的人物形象,还有车轮等图像,印证着区域和民族的交往和联系,她们便无所畏惧,只因所做的都是有意义的。

次仁曲措告诉记者,在普查中印象最深的是基层群众对于文物的爱护和重视,很多新发现的文物点都是群众提供的线索,他们在没有报酬的前提下仍然默默守护着这些文物,很多牧民甚至为了文物不被破坏,特意将放牧点转移到文物点附近进行看护。

夕阳西下,队员们仍然忙碌在苍茫的高原荒野。她们的身影与远处雪山融为一体,如同移动的“文化坐标”。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一群藏族女儿正以青春力量守护古老文明。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