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湖北实践专题展”策展手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汪梅梅

2024年9月27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之际,武汉革命博物馆举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湖北实践专题展”,用湖北实践,为如何讲好中国民主故事给出了生动答案。

如何体现民主的中国特色?如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湖北特色?如何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何让展览发挥最大社会影响力?策展团队对展览进行了深入思考。

小窗口 大篇章

主题是展览的灵魂,是展览要表达的思想、观念的高度概括。根据前期调查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展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在“人民”二字上,所以提炼出展览主题: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同时,根据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文献搜集、藏品情况、专家意见等综合考量,尤其是展览预期社会效益及展厅空间等因素,最终决定采用将党史、革命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史与文化史融为一体的展览结构,分为“历史溯源”“伟大创造”“生动实践”三个部分,重点呈现湖北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第一部分“历史溯源”通过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到提出构想的过程让观众认识到实现民主的方式是多样的,但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

第二部分“伟大创造”通过新中国成立后人大制度筹备、建立、正式实行背后的故事说明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

第三部分“生动实践”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实践讲述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用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客观展现中国民主的独特之处,引发观众对民主内涵的思考,理解并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抓亮点 显特色

为充分体现湖北特色,策展团队花费大量精力凸显各个时期湖北人大中的亮点工作,并提取多处湖北地标作为设计元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体现湖北在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民主管理方面的工作,展览加入鄂豫皖特区、湘鄂西省苏维埃、湘鄂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反映湖北从各界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展览增加湖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内容。

2017年以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省四级人大五级代表10余万人开展的代表行动,已成为湖北人大工作的“金名片”。从聚焦脱贫攻坚、疫后重振到优化营商环境,“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再到“聚力共同缔造”,这些亮点工作均在展览中有所呈现。

为重点呈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湖北实践,展览在最后,特意打造“鲜明特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板块。通过湖北省选民登记信息系统,基层选举实现民主选举普遍化;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平台载体系列化;通过民主早班车、“代表来了”直播间、“人大代表专线”实现表达渠道多元化;通过立法听证制度、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现民意吸纳制度化。

在形式设计上,策展团队着重凸显湖北特色。从湖北众多地标中选择最具特色的汉口火车站、江汉关、武汉长江大桥、武当山、黄鹤楼、中共五大会址六大元素,印在用纱幔设计成的三层门上,寓意在各个地标元素的见证下,湖北人民走过旧时代,迈向新征程。

image.png

可互动 有温度

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怎样才能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经过反复探讨,策展团队找到了两条路径:一是展陈内容有温度,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人民”;二是形式设计可互动,让观众多感官参与,与展览对话交流。

展陈内容有温度

在图片选择上,注重选取能以小见大反映民主和民意的鲜活历史照片。如在“伟大创造”部分,选取妇女选民自豪地投下神圣的选票、选民们翘首欢庆人大代表当选、社员们围坐在草堆上阅读宪法草案时露出灿烂微笑、宪法通过时全体代表齐齐起立鼓掌、毛泽东等当选为国家领导人时代表们激动欢呼等历史瞬间照片,将制度与活生生的人联结起来,让观众与展中人同频共振。

在文字表述上,力求用直白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如为了展现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的伟大意义,在代表步入会场的历史照片旁边配上当时的报道,用具有穿透力的语言带领观众回到会议现场,并揭示出民主对于普通百姓的不平凡意义。

在展品选择上,采用馆藏+征集的方式,精心挑选文物展品67件,从身边人的故事讲好人大故事、民主故事。如第三部分的一组实物来自武汉市武昌区人大代表王琨。王琨自1997年以来,连续当选六届区人大代表。在他的履职档案中,清楚地记载着他27年来提出的800多条建议,均为想群众之所想,实实在在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形式设计可互动

为了与观众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结,展览综合运用历史照片、报刊书籍、可视化表格、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重体验,满足观众多元互动参与需要。

选取湖北人大代表履职照片中最有代表性的76张进行集中展示,打造“人民选我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照片墙,引导观众了解身边的民主故事、人大故事。照片墙适当留白,以待观众提供更加鲜活的照片。通过观众调查选取观众最关心、最具有代表性的16个问题,以翻转板的形式引导观众自己动手寻找答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宪法宣誓、民法典表决通过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声视频,带领观众穿越到历史现场。

建矩阵 扩影响

相比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具有选题灵活、时效性强等特点。如何最大程度地扩大临时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应成为策展人关注的重要课题。策展团队通过构建多样化宣传矩阵,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力。

以多元化媒介提升热度

临时展览的社会影响力,首先取决于其宣传力度。展览开展后,除官方微信公众号对展览进行宣传报道外,还充分借助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小程序等多种媒介,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为打造“零距离”“沉浸式”观展体验,还将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网上展厅。

除了借助媒体的宣传报道,还通过邀请展中人讲展中事,形成宣传热点。为扩大展览影响力,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在微信公众号通过转发宣传推文的方式为展览打call,展览在全省人大系统中受到高度关注,为后期的持续宣传打下良好基础。

以贴近式社教引发共鸣

时政热点类临时展览,不仅能增强观众对时事政治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在展览筹备过程中,策展团队针对展览中的重、亮点内容策划丰富多样的社教活动。

为普及法律知识,策展人在展览第三部分立法板块打造“保障群众多层次法治需求”辅助展项,集中展示涉及观众衣食住行领域的12部重要法律,观众可随意翻阅感兴趣的法律条文,浏览相关照片。展厅留言簿专门设置“您最感兴趣的法律领域”页面。随着留言的增多,会在官网发布排名前十的法律文本,并安排系列普法专题讲座。这样,社教活动由“我要开展”变成了“需要我开展”。

以高密度巡展辐射全省

巡展能扩大展览覆盖面,在展览前期筹划中,策展团队就考虑到在全省巡展的问题。由于17个地市州的人大工作均衡体现在展览之中,这为后期的巡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展览于2月28日闭展后,巡展的方式辐射全省。

展览虽小,使命重大。在策展过程中,武汉革命博物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凭借独特红色资源和紧紧依靠人民的策展思路,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25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