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 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所

金上京城,即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王朝修筑的第一座都城,是金代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2公里,阿什河左岸。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至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迁都至金中都燕京(今北京),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前后经历四代皇帝统治,历时达38年。作为一处重要的都城遗址,金上京城保存之完好程度,在历代都城中也是少有的。

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两城总周长约11公里,总面积约6.28平方公里。城墙上筑有马面、角楼等防御设施,并有多个城门,有的城门外附加有瓮城。

金上京遗址地处我国东北腹地,是我国古代兼具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特征的一处重要的大型遗址。作为分布于我国最北端的一座古代都城,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2013年以来,先后对金上京外城城垣、外城门址、皇城及其皇城外大街道路系统开展考古发掘,并重点对皇城及南城(内城)开展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初步了解了皇城的建筑布局、特征和范围。

image.png

金上京皇城(即宫城)建于南城内偏西处,通过勘探,确认皇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约649、东西宽约503米。在皇城西墙和南墙外,发现有壕。在皇城内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齐地排列在皇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还有回廊基址,东部和西部主要为官署和宗庙区。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明确皇城内建筑单元布局、功能性质及年代沿革等情况,根据现地表地貌及保存状况及前期考古勘探情况,2024年发掘区位于金上京遗址皇城内中部宫殿区的东北部,从南往北的第五座建筑基址,即“第五殿址”。其不完全在中轴线上,紧邻中轴线偏东分布,规模较大,对其功能布局认识尚不清晰。为细化认识其特征结构,故选择对该建筑址局部进行较为完整的发掘揭示。发掘面积约22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本次发掘清理金代建筑基址4座、道路3条、院墙1道。其中完整揭露一座金代大型建筑基址,编号为1号台基址,台基平面呈十字形,由前后抱厦、左右朵殿、中心大殿组成。周边有道路、庭院、围墙等附属设施。1号夯土台基东西宽42米,南北长44米,周边有宽0.6~0.8米左右的青砖包边,包边外围为大范围的方砖铺地。台基从下至上有两层廊道,加上主体台基面,为三层台基结构。以建筑室内地坪至院落地坪高度计,台基总高为2.17米,其中一层台基面距外地面高1.08米。一层台基的北、东、西三部分贯通,走向与二、三层台基一致,至南则被二层台基分作东、西两角台。其北侧、西侧、西南角台、东南角台各设一踏道,与院内道路连通。二层台基面距外地面高1.55米,二层台基在东、西朵殿山面中进,南抱厦第一进东、西两面,以及北抱厦心间的对应位置各设踏道,与一层台基连通。由踏道垂带尽头相接的方形小础石和若干台基转角附近出土的开有榫口的角石可推知,原一、二层台基周圈皆设石栏杆,在栏杆尽头或转角处置望柱。

1号台基中部的主殿平面方形,其东西、南北两方向柱网配置相同,室内减柱。主殿一层各面面阔5间,心间面阔5.27米、次间面阔3.41米、稍间面阔1.86米、通面阔15.81米。各面两稍间的外侧柱分别与南北抱厦、东西朵殿檐柱对位。南、北抱厦柱网形制相同,对称分布于主殿南、北两侧。两抱厦皆面阔3间,进深2间,室内减柱。其心间、次间尺寸与主殿相同,通面阔12.09米。进深方向尺寸,以南抱厦为例,自南至北第一进7.13米、第二进3.41米、通进深10.54米。东、西朵殿柱网形制相同,对称分布于主殿东、西两侧。两朵殿皆面阔2间,进深3间,室内对位设内柱。各间面阔4.96米,通面阔9.92米。进深方向为两山前进、后进皆3.41米、中进5.27米、通进深12.09米。由于内柱仅用础石,其下不施磉墩,且柱坑尺寸小于其他檐柱,推断其直径小于檐柱,衬于梁栿之下,起辅助承重的作用。台基上的柱网分布清晰明确,布局规整。磉墩边长约3.2米,柱础石边长约1.4米,夯土厚4米,磉墩厚3.4米,建筑规模之大较为少见。室内地面为方砖铺地,屋顶大规模使用釉陶瓦及釉陶构件。

image.png

1号台基的东侧叠压早期廊庑的一小部分,经解剖可知第五殿的夯土基础在修筑时占压了廊庑的一部分。台基的南侧有一砖砌隔墙(Q1)与第四宫殿址分隔开。发掘区的西北部揭露出一条青砖铺设的道路(L1),清理部分东西长8.3米,南北宽2.56米,方砖错缝平铺,路两侧斜砌有长条龙纹砖包边。

第五宫殿是皇城中路最后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整体居于中轴线偏东。从结构上看,此处为一座大型金代楼阁类建筑,等级较高。出土大量被烧焦的构件,推测该建筑毁于火烧。

出土器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大量砖瓦和装饰性构件,以釉陶构件为主,种类丰富,级别较高。有少量的陶瓷器、金属器和大量铁钉。

第五宫殿遗址是金上京皇城中路核心区内首座经系统发掘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初步复原表明,这是一座位于皇城中路内廷区的大型楼阁式建筑,具有多层高台基、用材等第高、重檐屋顶、满覆琉璃瓦等诸多高等级宫殿建筑的形制特征。其室内外铺地、柱网结构、屋面色彩的设计营造严整有序,层次分明,彰显了金代皇家建筑标准化设计的高超水平。主殿用减柱造,营造出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反映了宋金时期楼阁建造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体现了金代高等级皇家建筑独具特色的规划手法与建造逻辑,为考察金代皇家建筑形制特征、建筑技术发展,探讨皇家建筑见证的女真民族汉化进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史料。

本次发掘全面揭示的金上京皇城第五宫殿址,结构完整,建筑规模宏大,等级较高,是辽金都城考古的重要收获,所获资料对了解金代建筑技术、金代建筑布局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全面深化认识金上京皇城布局与沿革增添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将进一步推动金上京都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并为金上京遗址的有效整体保护提供学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 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1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