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1300多年前自称“童子何知”的王勃对临川文化发出的惊世赞叹。历史上赞颂临川文化者不胜枚举。是什么让古今之人对临川文化评价如此之高?临川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认识临川文化,首先得了解临川文化的产生背景。
临川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区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集合体,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川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所讲的临川文化,是指以临川古郡治为核心,辐射抚河沿岸,涵盖现今抚州市9县2区(包括临川区、东乡区和南城、南丰、广昌、黎川、宜黄、乐安、金溪、资溪)的区域性文化,她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影响于当代,复兴于斯世。临川文化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区域特征显著;二是地域界限明确。是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不仅在赣鄱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临川文化的孕育提供了丰厚土壤
临川文化区域地处江西东部,全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境内武夷山脉逶迤东南,雩山山脉绵延西南,地势南高北低,渐次向鄱阳湖平原地区倾斜。“临、汝二水绕郭,五峰镇城,灵谷、铜陵诸峰环列如屏障,地方千里,介江湖之表。”“控五岭封疆之要,据江西一道东南上游,其地山高而水清,左临盱水,右瞰麻沅,减赣之旷,几抚之饶,远信之衡,邻汀之僻,与邵武并闽楚之喉,酌诸府之中,号曰乐区”(江西通志),通志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临川的地域特点及位置的重要性。
临川自古“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岗地谷地广布,河谷平原开阔。临川文化辐射地区,自唐以来,除少数灾年外,粮食自足且有余,素有“赣抚粮仓”的美誉。丰富的山林资源、肥沃的土地及密布的水系造就了“山川融结,舟车云集,控带闽粤,襟领江湖”的独特地理优势和发达的农桑经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蜜橘、白莲、建昌医药、夏布以及毛笔、陶瓷等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等,为临川文化的孕育发展厚植了肥沃土壤。
繁荣稳定的区域中心为临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川历来是赣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夏禹时属扬州域,春秋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东汉永元八年(96年)建临汝县,三国吴太平二年设临川郡,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临川郡为抚州,州治临川。至此,临川的郡治、物产、人口、城镇、商贸、交通等基本形成并逐步繁荣发展,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和生存繁衍机制。尽管隶属关系几经变迁,抚州所辖县区先后不一,但临川一直处于区域中心位置,临川这个闻名遐迩的故郡名城,最终发展成了历代州、郡、县的驻地,成为赣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一个地方政治经济的稳定及繁荣,必将引发文化的昌明与兴盛。孔子周游卫列国时曾感叹卫国人口稠密,冉有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老百姓人口多了,要做什么呢?答曰:“富之。”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一个地方富裕了,那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对曰“教之”,即要教育他们。意义言简意赅。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先导,文化发展是物质富庶与经济繁荣之后的最终体现。《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生活富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就提上了日程。稳定的地域经济为日后临川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进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临川文化的繁盛注入了鲜活动力
查阅史册,历史上,中国发生了几次大的人口迁移,为临川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一是晋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一是安史之乱后的渡江南移。一方面,由于战乱偏少,相对稳定平和的社会环境使得南方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为躲避战乱,一大批北方士族南下,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大批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劳动力及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极大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临川区域也是外来人口迁入较多的地区。临川地区淳朴的民风、优雅的环境和较高的文明程度,对南迁的北方望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大批外来人口纷纷定居临川。如金溪南宋陆九渊,他的祖辈是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的孙子陆德迁、陆德晟。五代末期,为避战乱,兄弟俩迁徙到金溪今陆坊乡陆坊村。曾巩的祖辈为鲁人,也是唐末五代迁至南丰。王安石的祖先出自太原,后落籍临川。晏殊远祖为齐国晏氏,唐代其高祖晏墉占籍高安,他的曾祖延昌迁居临川。这些本身就师承悠远、文化积淀深厚的名门望族,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厚重的文化,为临川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而且在与本地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临川文化的迅猛发展。
重学兴教的优良传统为临川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育,其根本还在于教育。古代的临川地区,书院林立,讲学成风,文化氛围浓厚。清乾隆版《临川县志》曾精辟地分析过临川的教育,“临川人乐读书而好文辞”。并把读书重教作为临川“独特风貌的第一善”。“地无分城乡,家无分贫富,其子弟无不学,读书之声,尽室皆然。”说到重学兴教之风养成,还有赖于唐代颜真卿。唐大历年间,颜真卿任临川内史。杨志坚,“临川八大家”之一,家境贫寒,勤奋好读,善诗。“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与同邑邓通、陈周毛、黄发起、危全讽、危仔昌、张顶、元德昭并称“临川八大家”。因家境贫穷,其妻见杨久不能仕,便向杨索书离婚。杨志坚无奈,赋诗一首《送妻》,以质朴、真切的语言表述了自己坚持学业的志向和终能学成的信念,内含无奈同意离婚之意。诗曰:“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画别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而妻子不理解,仍要弃他而去,并以此诗去见当时的临川内史——大书法家颜真卿,要求离婚改嫁。颜真卿读诗后于大历六年(771年)作《案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对此案作出判决。判词中对杨的苦读精神极为钦佩,赞扬他遍览九经、贫而好学的精神,同时列举了历史上王欢、朱买臣之妻嫌贫改嫁的事例,认为杨妻嫌贫爱富改嫁乃“污辱乡闾,伤风败俗”,判处棰刑(即打二十板)准其改嫁,以示警诫;赠杨志坚布帛二十匹、米二十石,并留任署中,还将此事公之于众。此后,“江右十数年来,莫敢有弃其夫者”。从此,临川兴学重教之风更是蔚然成风,影响至今。
临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形成与发展绝非偶然。从“山川融结”的地理优势,到“舟车云集”的经济基础;从“衣冠南渡”的文化交融,到“重学兴教”的薪火相传,临川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完成了它独具特色的文化建构。这片丰盈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临川四梦”的文学瑰宝,更走出了王安石、曾巩、晏殊等彪炳史册的文化巨匠。其文化基因中既保留着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又融汇了江南水乡的灵秀气质,最终形成了“刚柔相济、崇文尚德”的文化品格。
今日我们追溯临川文化的渊源,不仅是为了铭记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更是要从中汲取文化创新的智慧与力量。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临川文化所彰显的开放包容、崇文重教、革故鼎新等优秀精神特质,仍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继续书写“光照临川之笔”的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