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 以“侨”为桥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初丹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是展示旅俄华侨和留苏学生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位于黑龙江黑河市主城区历史风貌最为集中的区域,坐落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当铺旧址内。依托独具特色的“百年馆舍、陈列展览、馆藏文物”三大特色资源,充分展示旅俄华侨和留苏学生“爱国爱乡、情系桑梓,不忘初心、奋斗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宣传党的早期领导人探寻革命真理、传播马列主义的“立体书”。自2007年9月开放以来,先后荣获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称号、奖项30余个。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守正创新、以“侨”为桥发挥社会职能使命,通过“博物馆+”多元业态与跨界融合创新,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不仅成为展示旅俄华侨与留苏学生历史的文化地标,更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独特作用。

深耕陈列展览,构建文化供给矩阵

原创展览,讲好“侨”故事。近年来,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聚焦“侨”主题,精心打造“追梦中华 侨光物证”“追梦中华 巾帼力量——新中国留苏女学生风采展”“从侨乡的视角看黑河边境贸易发展演变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专题展”等原创展览,深入挖掘历史内涵的同时,兼具历史纵深感与地域辨识度,为观众呈现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

合作展览,共叙“侨”篇章。秉持开放、协作的理念,多方合作、联动,精心策划了“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共筑梦想 同赴未来——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华侨华人展”等数十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临时展览,以丰富的文化供给吸流、引流,形成“以展聚势、以文引流”的文化磁场。

巡展联动,传播“侨”声音。践行“走出去”策略,在厦门、泉州、广东、上海、重庆、哈尔滨等城市举办全国巡展,既展现旅俄华侨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亦传递了黑河作为中俄边境开放枢纽的时代风貌。这种“文化走亲”模式打破地理隔阂,不仅提升了黑河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辨识度,更让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实现“以展促知、以知促誉”的品牌破圈效应。

image.png

创新活动形式,激活文化传承引擎

沉浸体验,激活感官叙事。硬件方面,以科技赋能,利用多功能数字柜、影像技术等,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体验,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软件方面,在讲解过程中,适时适度融入情景短剧、历史歌曲、诗歌朗诵、乐器演奏等多种呈现形式的“沉浸式”体验,打造“视觉+听觉+情感”三维共鸣。

“1+1+N”模式,升级研学体验。“1+1+N”模式,即依托1种展馆特色资源,开展1个主题活动,通过N种体验方式,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效果。如“侨乡建筑之美”青少年研学依托展馆百年馆舍的特色资源,开展美育教育活动,融合了建筑艺术、地方历史、美术创作、民俗文化等,让参与者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了解以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百年馆舍为代表的黑河历史建筑,并通过美术创作加深体验感受。“体验中国文化之美”国际研学依托展馆展陈资源,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博物馆+非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美食”等形式,通过皮影、剪纸、漆扇、书法等文化展示以及元宵、粽子、饺子等传统美食,让国外观众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image.png

节日赋能,构筑社区纽带。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推出“年味大集”“元宵灯谜会”“清明节——黑河红色记忆City Walk”“端午民俗集市”“中秋侨馆之夜”等“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文化氛围,吸引本地居民高频参与,推动构建社区参与型博物馆。

跨界联动,放大社会效益。纪念馆积极整合各方力量,联动周边红色景点,设计“边境线上的红色之旅”主题研学线路,融合研学课程、专家讲座与沉浸体验等形式,入选第十届“博博会”研学线路展示。2022年末,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被列入“黑龙江十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的三条线路,特别是成为两条区域联动线路之一的“中俄蒙国际红色旅游线路”的起点之地。

业态创新,解锁夜演维度。依托百年馆舍的特色阳台空间与建筑美学,通过乐器演奏、歌曲演唱、快闪表演等多元形式,在历史建筑与现代演艺的碰撞中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创新夜间文化服务模式,让百年建筑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活力的“活态舞台”,为游客带来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夜间文化体验。

完善服务体系,深化文化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2024年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科学谋划,合理调配人力,实现全年开放,在旅游旺季延时开放92天,充分满足不同游客的参观需求。

积极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通过官网、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阵地,实现“流量”向“留量”的转化。“侨馆珍品”“北疆之光 侨博之星”“侨馆文物云课堂”等品牌栏目,2024年服务线上受众1750万人次。制作《我们欢迎你》《侨爱中华》《这里是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等20余个特色宣传片。

组建“侨音红”志愿宣讲团,服务足迹遍布黑河并延伸到全国多个省份,社会效益显著。培育红领巾、大学生、银龄3支志愿服务队,“青少年-青年-银龄”,跨越年龄的精神接力,让红色基因和志愿服务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打造“华宝、侨丫”两个IP形象,并将其融入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及对外宣传,塑造年轻化的文化符号。依托馆藏资源研发旅行产品、办公用品、纺织品等六个大类30余款产品。与当地企业联名联动,推出“旅俄华侨纪念馆×DLK”咖啡产品、“旅俄华侨纪念馆×下雪了”大豆冰激凌,既宣传了地方特色产品,又带动了地方企业创收增益。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以“侨”为桥,既守护着跨国界的乡愁记忆,更搭建起文明互鉴的对话平台。未来,这里将继续深耕侨史资源,在文旅融合中讲好中国故事,让纪念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照亮更多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2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