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博物馆:以藏品保护利用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潘国文

醴陵市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馆藏藏品共29922件,其中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32件,三级文物1366件,内设醴陵陶瓷博物馆和毛泽东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醴陵纪念馆两个展馆,是集藏品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2024年,全馆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50万人次,先后获得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和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百佳案例重点推介。2024年5月,醴陵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藏品构成了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石。醴陵市博物馆坚持以“品牌化建设”为发展核心,贯穿用“动”用“活”藏品发展理念,全力以赴做好藏品保护与利用工作,助力博物馆从“展示物品”向“教育育人”深度发展转型,从而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创新之路。

用“动”藏品要素,满足展陈育人需求

博物馆展陈并非简单地将库房中的藏品直接摆放,而是先清晰了解馆藏文物资源的状况,以便精准把握展陈的主题、风格、核心思想和宣传内容。醴陵市博物馆着眼全局,在开展展陈策划时,综合考虑藏品的时代特征、质地、价值等要素,合理平衡系统展示与重点突出的关系,推出了“彩瓷之都——醴陵瓷业之路”“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基本事迹陈列”“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先农坛复原陈列”等展览。精心策划的展陈需分级分类展示丰富多样的展品,确保展陈内容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紧密衔接,从而提升展陈的艺术观赏价值。

以“用‘物’展陈”为切入点,对藏品进行分类和层次化利用,摒弃“藏品私有”的观念,加强馆际藏品交流,持续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精品展陈,如与湘潭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瓷湘有醴:湖湘瓷器展”,与湖南博物院、益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共同承办“湘瓷·湘韵”湖湘瓷器展,挖掘藏品潜在价值资源,实现博物馆展陈策划独特性、品牌化、创新性,也满足更多公众了解不同文化的需求。

image.png

用“活”藏品资源,实现以文化人目标

藏品的有效保管与利用,不仅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重心,还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公众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醴陵市博物馆充分诠释好醴陵陶瓷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价值,细化藏品分类利用各环节,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让青少年在参观博物馆时能解读文物故事和所蕴藏的科学价值。通过专题展和对外交流展等,公众能深入感悟醴陵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培养自身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用活藏品资源,加强藏品保管利用工作,通过定期开展文物鉴定、文物进校园、文物下基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特点,激发公众主动了解博物馆革命文物、陶瓷文物等不同藏品的兴趣,使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构建“高效体验”平台,实现启育功能

醴陵市博物馆突破传统框架,勇于创新,构建多元化的体验式利用机制,在确保藏品“安全科学、高效利用”前提下,实践“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互动体验理念,优化藏品活化利用的新型管理机制,建立一个能够让观众体验文物的文化惠民平台,探索出融合多元、鼓励对话的新型活动课堂模式。比如,以馆藏特色藏品为活动范本,开展“龙行龘龘——寻找文物里的龙元素”“我们的节日——2024年我在醴陵陶瓷博物馆过节”等主题活动,打造了一个自主自由、氛围和谐、开放且互动性强的学习与探索乐园,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增强其参与热情与活力,实现了“心中有阳光、脑中存知识”教育全过程。积极发挥博物馆藏品资源立德树人效应,引导青少年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如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今月曾经照古人——寻找文物里的中秋”拍照打卡活动、“传承工匠精神”体验手工拉坯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了充满温度的文化知识教育互动体验。同时,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的传承人赴湘潭市博物馆、长株潭都市圈展示馆,开展釉下五彩瓷汾水技法展示和体验活动,让青少年从学习兴趣激发度、活动参与广度和知识深度等方面,享受活泼生动的文化体验,点燃公众参与文化体验性活动的热情与意愿。此外,将实践能力培养、情感价值引导以及藏品深度认知全面融入活动综合效果评估体系,真正发挥藏品对青少年群体培养的社会效益。

image.png

打造“传媒宣讲”矩阵,形成价值效益

在新媒体视角下,醴陵市博物馆全面推动新媒体技术在藏品保护与利用领域的应用,从可见的利用层面目标出发,巧妙融合多媒体技术与移动网络,精心打造高效新媒体传播链路,借助多级动态传播模式,加强藏品社会影响。2024年,醴陵市博物馆依托博物馆宣传阵地,在公众号发布52篇宣传稿,制作25个短视频。立足藏品资源,挖掘藏品背后的红色文化故事,推出了《毛泽东与醴陵人》专题系列片7期,浏览量超百万。全年接受央视新闻媒体、湖南卫视等媒体采访报道21次。同时,致力于培养一支专业性强且热爱博物馆的宣讲团队,创新宣讲手段,深入挖掘藏品内涵与价值,充分激发团队潜能,强化藏品教育功能。结合文物的独特性和观众的心理特征,不断拓展利用维度,启动IP化传播和创意传播,推出“小小讲解员”互动宣教模式,引导受众成为传播的主体,构建切实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宣传矩阵,使深藏于库房和展柜中的“物”得以展现,促进藏品内涵价值广泛传播。

image.png

通过“多方整合”方法,形成支撑力量

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利用并非单个乐器的独立演奏,而是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多方协作的交响乐章。醴陵市博物馆积极向上级申报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申请资金支持文物保护,为博物馆在藏品方面的馆际合作、科学保护利用等提供针对性政策扶持,有效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发展质量。积极参加省级人才培养培训活动,同时邀请国家、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来馆里授课,现场传授专业的陶瓷文化知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博物馆自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文物人才发展格局,全力支撑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具体实践工程,实施数据库项目管理建设,整合馆藏资源,进行编目存档、修缮和数字化管理,构建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体系。如利用自身馆藏文物资源,配合株洲市地方志编纂室编辑《株洲红色资源志》,出版湖南陶瓷考古书系之七《醴陵钟鼓塘元代窑址》。醴陵市博物馆利用藏品资源在刚性约束、借用调配、资源开发、技术赋能、研究阐释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系统性保护和高效化利用,推动博物馆藏品在保护利用上创新发展。

依托“数字科技”手段,激发内在活力

鉴于当前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醴陵市博物馆依据自身特色,以馆藏珍品的核心价值为依托,构建虚拟的线上数字VR展览,并开发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云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全面展示藏品细节,并开发数字化的藏品管理系统,极大激发了数字技术在藏品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活力,有力推动藏品资源妥善保护、高效利用以及深远传承与发展。例如,邀请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运用科技手段,联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广电芒果数智等机构,对馆藏文物藏品实施数字化采集和3D数字化扫描,构建“数字文物”资源库平台。同时,联合第三方公司,以馆藏文物“釉下五彩山水楼阁图瓶”为设计元素,研发岳阳楼拼砌积木;以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纹凤尾瓶、元折枝菊花凤鸟纹金盏托等馆藏文物为元素,开发“山海拾珠”系列装饰品。借助数字化建设与科技创新的力量,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藏品的保护与利用,形成系统性的深度融合大数据科学体系,为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经验支持,助力醴陵市博物馆从文物资源优势向文化资源优势转变。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0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