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理工科土壤,培植文化芬芳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韩蕾 程瑶 罗彤 陈康博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自2018年起,在“成电讲坛”中创新性地增设了“考古·发现”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旨在“讲重大考古发现,述传统文化魅力”,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人文美育教育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浓郁的人文情怀,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考古·发现”系列讲座通过讲述重大考古发现和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并将考古学与理工科教育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考古研究提供新视角和工具,发掘文理结合新模式。进而激发师生创新思维、搭建情感共识桥梁,通过考古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启发学生从历史中寻找灵感,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增强家国情怀。

六年间, “考古·发现”系列讲座邀请了40余位来自全国各大考古院所、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做客“成电讲坛”。讲座内容丰富多彩,体系日益完善,不仅涵盖了“考古发现与研究”专题,还于2022年增设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专题,并在2023年迎来了全新的“石窟艺术与保护”专题。多元的内容和完善的体系,让师生们从多角度感受考古的魅力,传承文化的精髓。

“考古发现与研究”专题,通过对古代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文明的演进。透过讲座,学生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连续性,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增强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历史的认识与尊重。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专题,聚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以及文化遗产传承多个方面,不仅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展示这些国之瑰宝,还深入讨论了文化遗产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在各大博物馆馆长的引导下,学生们更真切地触碰到文物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于博物馆中畅游,与历史和古人对话,同时也激发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和责任。

“石窟艺术与保护”专题,介绍了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著名石窟寺,呈现了这些石窟寺在建筑、雕塑、壁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展示了当前对石窟寺保存、挖掘和焕新的新路径。石窟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为全世界所共享,实现了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和活化利用。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其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石窟保存状态得到了极大改善,为石窟保护和活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借鉴,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得以更长久地绵延。

image.png

而在讲座形式上,在专家生动的讲述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之外,还增加了互动体验板块,以现场问答和文物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部分讲座还融合了科技呈现和体验模式,例如利用3D扫描、数字化建模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了考古研究与保护的新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考古在技术赋能时代下的全新可能。

“考古·发现”系列讲座自开设以来,场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对于学校美育而言,讲座带来的视听体验和知识获取,让师生们更好地领会到文物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而所谓美育,其实就是一种感性教育。师生们普遍反映,“考古·发现”系列讲座催生了人文的树苗,扩展了知识的边界,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抹暖色。此外,讲座不仅面向校内师生,还通过线上直播等形式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在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魅力、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展现出电子科技大学“理工科”“技术”以外的另一面。

电子科技大学将以“考古·发现”系列讲座为媒,进一步挖掘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0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