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位于厦门东南角,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多雨,植物茂盛。鼓浪屿岛上花繁叶茂,建筑与植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文物建筑的保护也受到威胁,一些植物会在建筑上生长,植物根系会破坏建筑本体,一些植物已经和建筑共生多年,根系缠绕,治理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
鼓浪屿文保建筑的植物病害主要有几种类型,草木类、藤类植物、灌木类、乔木类、苔藓等。其中草木类和藤类植物处理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一般使用除草剂待植物死亡后将植物清除即可。有时植物根系对建筑的外立面表层可能会有一定的破坏,但是一般破坏都在表层,可以在杀死清理植物后利用石灰砂浆进行填补。苔藓类植物病害在鼓浪屿的建筑上比较少见。比较难以处理的是灌木类和乔木类,特别是乔木类的植物病害,鼓浪屿最常见的就是榕树病害。
榕树寿命长,生长快,侧枝和侧根非常发达,榕树枝条上有很多皮孔,可以长出许多气生根,向下悬垂,这些气生根向下生长入土后不断增粗而成支柱根。鼓浪屿榕树繁茂,榕树的种子会随着风或者鸟被带到建筑物的上方,在屋顶和墙侧都能生长,特别是在屋顶落水管处很容易生长,会堵塞水管,导致屋顶排水不畅,又进一步对建筑造成损害。榕树根系长而有力,时间久了甚至可以深入建筑内部,对建筑造成较大的损伤,有些甚至和建筑一同构成了特别的景观,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治理都提出了挑战。
对植物(榕树)病害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先由人工清除树枝部分,沿地面锯除上部,在树头裸露的树根上钻孔灌除草剂,需要注意的是要不断观察树根是否死亡,有无长出新枝,如果有,还需再次对其进行打孔灌药处理,待自然干枯腐烂后去除。对清除根系后所占的空间,用水泥石灰砂浆进行填补,以保证墙体的安全。鼓浪屿文保建筑上的植物(榕树)病害治理,大部分都适用以上方法,但实际中有一些情况比较复杂,治理过程也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下面重点介绍三个植物(榕树)病害治理的典型案例。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上的榕树
这处摩崖石刻是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上半部分长了一棵榕树,根部已经由上部延伸到地面,跟摩崖石刻形成了别样的景观。但是因为摩崖石刻的上方有一处建筑——汇丰银行公馆旧址,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石结构,建于1920年。摩崖石刻所在的石头正好是汇丰银行公馆旧址的基础。专家研讨认为,石缝中的榕树暂时不会引起地质灾害,但对石质文物会产生不利影响,建议抑制其生长,适时清除。依据专家意见,由工人外搭脚手架,按照通常做法,先清除树枝部分,再在树根上钻孔灌除草剂,待树根死亡后全部清除。
日本领事馆旧址外墙榕树
日本领事馆旧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897年,砖木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是鼓浪屿最早的一批具有混凝土楼面和钢梁的近现代建筑。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馆舍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接收,交由厦门大学使用。后来厦大在使用过程中,对外廊部分多有改造,廊券加装窗户或封堵,加建厨房或卫生间,造成墙面污损。加上漏雨潮湿,墙面抹灰脱落,墙体多处都长出了榕树。其中在正立面二层阳台墙体处长有一棵榕树,树冠茂盛,根系发达,部分气根已深入墙体内部,对建筑结构安全构成威胁。专家现场勘查后,决定将其清除,同时墙体的灰缝已经失效,砖体松动,应对墙体进行局部拆砌。旧址修缮施工中,首先清理植物树冠、根茎,同时清除砖缝间的植物根茎,对墙体进行局部拆砌。
黄荣远堂门楼的榕树
黄荣远堂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20年,由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附楼及庭院组成,将西方造园手法与中国传统园林假山等元素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鼓浪屿社区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文化价值。庭院的门楼两侧各长了一棵榕树,树根已将门楼墙体撑开,穿过整个墙体深入地下。树根也像柱子一样,与原来门楼的墙柱共同形成了牢固的竖向支撑结构。
专家现场勘查后,决定对榕树树根暂不作处理,树冠部分要定期修剪,并对该处门楼进行监测。鼓浪屿遗产监测部门从2017年开始对黄荣远堂门楼进行了长期监测,期间一切正常,直至2021年,发现门楼顶的榕树枝有枯死现象。经对比近半年的植物病害监测照片,发现2021年以来门楼上的榕树未见有绿色枝叶,可能已经枯死,现场查看门楼未发现新增裂缝及其他异样。
专家现场勘查后认为,目前榕树已经枯死,可暂不作处理,但可对榕树作美化和防腐防虫处理。建议对屋顶现有的活体植物和土层全部清理干净,对门楼进行加固修缮。随后,管理部门按照专家意见对黄荣远堂门楼进行了施工。施工完成后,继续对门楼进行监测,目前为止未发现枯死榕树对门楼产生不利影响。
鼓浪屿文保建筑植物病害的问题或将长期存在,在过去的治理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可能新增的植物(榕树)病害,应加强监测和定期巡查,若能在榕树刚刚从建筑上长出来时就发现并清理,则是较理想的治理模式。总之,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尊重原貌、最少干预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施治,把监测和治理结合起来,为文物建筑营造更好的保护环境。
(作者单位: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