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遇岭南——广东地区出土砚文物与砚文化展”现正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特展厅展出。展览整合砚台文物的发掘出土、保管保护、研究阐释、展示利用及活化创新等全流程环节,构建起文物价值转化的完整生态,为相关专题展览的实施和深度赋能提供了创新范式。
项目背景: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解码
选题立意:锚定砚台的文化坐标。砚台作为 “文房四宝” 之一,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笔墨艺术、工艺美学与人文精神,贯穿五千年文明史,成就了无数传世经典。在当代文化传承语境下,深度挖掘砚台的历史内涵与艺术价值,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回应公众文化需求的主动实践。
学术定位:构建岭南砚文化的时空坐标。地域特色:以广州地区70年考古发掘出土砚为主体,兼纳省内其他区域出土文物,纵向梳理两汉至明清时期砚及相关文房配套文化的传承脉络,包含砚台的形制及材料变化、使用方式以及文房配套的变化等;多元视角:结合出土背景、文房配套、使用者身份等维度,通过材质分析、图像学研究、社会学解读、科技检测分析,形成立体化的研究框架。
传播使命:以文物叙事坚定文化自信。展览以“小文物”承载“大文化”,通过系统展示广东地区出土砚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质,生动讲述岭南文化故事。旨在引领观众透过砚台这一文化符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文化传承注入时代动能。
展览呈现:立体化叙事架构展示“砚文化”
核心内容:千年砚脉的时空图谱。展览以广州地区考古发掘的百余方砚台为核心,融合广东其他区域出土的同类文物,系统呈现两汉至明清两千余年岭南砚文化的演变与文化积淀。作为广东地区出土砚的首次集中展示,这批文物以清晰的出土信息和完整的年代序列,构建起岭南砚文化的实物谱系。
四大叙事板块:多维度解码砚文化。展览通过四大板块展开立体叙事,层层递进呈现砚台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砚之流变:精选典型制式、完整器型与精湛工艺的砚台,辅以文房器具与历史掌故、出土背景等,构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重现各时代砚台的流行美学。砚之材工:聚焦“十大”名砚的料材特性(如端砚、歙砚等)与制砚工艺,从采石、雕刻到打磨的全流程解析,揭秘传统工艺的匠心精髓。砚之人文:通过砚台雕刻纹饰、题铭文字及使用者生平,解读历代文人以砚寄情的精神世界,彰显砚台作为文化载体的情感价值、人文价值。砚之传承:梳理砚台研究史、砚拓和制砚传承脉络,结合当代非遗传承实践,展现传统文化的活态生命力。
活化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保障展览实施
展览的举办依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70年积淀的300余件/套砚台藏品,通过每个环节的深度赋能,构建“发掘-保护-研究-展示-活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文物价值的深度转化。
学术奠基:构建专业研究支撑体系
数字化建档:通过“以展促研”计划,联合考古团队对院藏砚台进行全面普查,涵盖出土编号、文物名称、时代、尺寸、材质、完残情况、来源、照片等基础信息,建立从两汉、三国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五个时期完整的学术数据库;进而绘制砚台时空分布图谱,为展陈逻辑提供学术支撑。专家智库赋能:邀请考古研究、文物鉴定、地质研究、文物保管、制砚大师及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古砚收藏等领域知名专家,分批次对藏品进行材质鉴定、名称考辨与价值评估,确保展品的可靠性与学术严谨性。深入调研分析:通过广泛翻阅文献史料、领域专家咨询、开展院馆际调研等,明确选题范围,全面摸查出土砚及传世砚的收藏情况,最终确定展品清单。梳理砚文化脉络:以大纲形式系统梳理砚的研究学术史,深入探寻砚文化发展的五千年历史脉络以及书写演变史,为观众呈现完整的砚文化发展历程。
科技赋能:确保文物研究科学性与完整性
无损检测:采用美国Thermo Niton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HXRF),对两汉至明清时期出土砚、墨的材质进行了系统检测,并对监测数据系统分析研究。为厘清砚的材料产地来源、时代特征及流行变化等提供直观、可靠的科学依据。修复活化:完成残损砚台的修复工作,采用传统“修旧如旧”工艺与补色技术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历史信息。精准鉴定:邀请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对院藏砚台进行再次认定,进一步夯实展览文物选品的可靠性,确保每一件展品都经得起推敲。
活化创新:构建多元传播矩阵
工艺传承实践。邀请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团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程均棠团队、陶瓷工艺师刘雷先生等加盟展览,复刻历代典型制式砚参展,展现传统制砚工艺的当代创新,通过砚拓技艺、制砚工具等实物展示等还原工艺传承链条。
沉浸式体验设计。情景演绎:通过真人视频还原古代文人用砚场景(如研磨、题铭、雅集等),增强观展代入感。互动装置:设置文人书房、古砚复刻品零距离体验区、砚材触摸体验区、传拓体验区等,吸引观众参与文化实践。
社会力量协同。跨界合作:引入制砚大师、古砚收藏机构及藏砚家借展,丰富展品类型(含制砚工具、制砚石材与半成品等);公众参与:联合高校、志愿者团队开展文物线图绘制、真人视频还原展示“砚之流变”“砚之使用”等活动,构建“专业+公众” 的文物阐释网络。
展陈与文创:打造文化传播新场景
三维立体叙事。三维立体叙事强调展陈设计,辅助完成文物会说话、展板会叙事、空间增强体验感。以不同颜色构建年代序列,呈现广东地区出土砚文化的演变脉络,辅以图文解读和场景复原,强化时空转化及砚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转化。形式设计使抽象的文化内涵具象化,设计对应场景、对应内容,设置互动体验区,让观众在吸收内容后进入互动强化感官。以“砚韵墨香与人文气息” 为主题,通过光影艺术、场景化布局(如书房复原、工坊场景等),营造兼具学术深度与审美体验的观展空间。
文创开发与推广创新。根据展览内容,推出砚台形制文具、砚文化福袋大礼包、纸质便签等衍生产品;并通过举办砚文化讲堂、非遗工坊等教育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砚遇岭南——广东地区出土砚文物与砚文化展”的实践表明,文物展览的价值不仅在于器物的展示,更在于构建从学术研究到公众传播的完整生态链。通过全链条服务模式,文物从“库房藏品”转化为“文化载体”,从“历史遗存”升华为“时代语言”。这种将考古成果、科技保护、学术研究、创意传播有机融合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文物展览的深度赋能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