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伦理得到越来越多博物馆从业人士的重视,公众也越来越多地从伦理角度审视和评价博物馆的业务活动。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博物馆定义与博物馆伦理是博物馆的基石和支柱。国际博协2022年发布新的博物馆定义,同时启动《国际博协博物馆伦理准则》(ICOM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的修订工作,2025年11月,国际博协迪拜大会将对修订版本进行审议。我国博物馆十分重视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将博物馆职业道德作为博物馆专业化建设和高素质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提出博物馆工作者要“又红又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多次发布“博物馆工作者道德准则”。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近年来组织“博物馆伦理研究译丛”项目,翻译国际博协和博物馆伦理研究学者编撰的博物馆伦理专著,介绍博物馆伦理理论和博物馆伦理研究领域热点议题,以期系统了解国际博物馆界相关研究情况,推动基于中华文明及中国博物馆实践的中国博物馆伦理体系建设。《实践中的博物馆伦理》(Museum Ethics in Practice)是该“译丛”的首部译著。
《实践中的博物馆伦理》的作者加里·埃德森是美国资深博物馆伦理研究学者,曾担任国际博协人员培训委员会秘书和美国博物馆协会专业培训委员会主席。《实践中的博物馆伦理》于2017年出版,作者时年80岁,这本书是作者多年博物馆实践经验和博物馆伦理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作者说,他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建构博物馆伦理的基础”。为此,作者在书中深入讨论并力求回答“什么是博物馆伦理”“社会伦理与专业伦理的不同”“博物馆伦理有何价值”“博物馆伦理对博物馆的重要作用”四个核心问题。
该书包括10个篇章,从“伦理一般”开始,介绍了伦理研究的历史,注意到东西方文化传统对伦理的影响,概述了伦理的主要内容,辨析了伦理的基本概念,讨论了伦理研究的多个理论体系,进而讨论博物馆伦理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深入讨论博物馆伦理与博物馆专业行为的关系,阐述博物馆伦理“尊重”“真实”等基本原则,讨论博物馆伦理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特点,强调博物馆伦理要根据社会和博物馆条件的发展,坚持基本原则,审时度势,在博物馆伦理价值指引下,选择正确的专业的行为方式和方法,支持和支撑博物馆将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传之后世的专业活动。本书对国际博协2004年发布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伦理准则》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指引进行解读,并结合美国博物馆专业工作实际,设计编写了博物馆职业伦理讨论案例,帮助读者更准确理解博物馆伦理原则,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博物馆伦理以实现正确决策。
本书作者加里·埃德森将博物馆伦理置于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交汇点上,通过与道德、法律、规则的比较,说明博物馆伦理与道德、法律、规则的关联,且正是在这些关联中凸显博物馆伦理的特点,即博物馆伦理是在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从事博物馆专业活动的专业人士达成共识的,指导专业活动目的和方式的价值标准体系。作者指出,伦理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善”的目标,法律是调整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准则,博物馆伦理则是社会伦理和法律意识在从事专业领域活动的专业人员头脑中的映射。作者特别强调,尽管在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影响下,博物馆专业人员潜意识中具有“向善”“依规”的社会行为规则,但博物馆伦理的特殊性和具体内容受到博物馆专业行为的制约,是博物馆社会责任和博物馆业务专业性在价值观上的反映。换句话说,博物馆伦理不是社会道德在博物馆领域的简单套用,不是法律法规对博物馆专业行为的合法判断,而是选择“正确”的博物馆专业行为的价值标尺。
加里·埃德森指出,博物馆伦理是完整的、体系化的,涵盖了博物馆专业行为的全过程,包含博物馆专业活动的资源、知识、管理和服务对象等四个要素,涉及博物馆与社会、社区、公众的多元关系。同时,博物馆伦理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特质。一致性是指博物馆伦理适用于各种类型及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尽管博物馆的类型和规模不同,可能会影响到具体专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如大型博物馆分工精细造成业务分工碎片化明显、小型博物馆工作人员则身兼数职,但大型或中小型博物馆的专业分工内涵和业务流程是一致的,如藏品入藏、管理、保护,展览策展、布展,展览导览、教育等。基于此,与博物馆专业行为有关的伦理准则具有普适意义,可以为特定专业行为的选择方案是否正确或错误提供价值标准;可预测性是指博物馆伦理可以作为决策的指引,即作为多种方案比选的基础性评价标准。这一特质是博物馆专业行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在认知上的反映,即特定的博物馆专业工作可能牵涉特定的博物馆伦理价值,可以在特定博物馆伦理价值指引下,制定业务计划,规划专业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运作方法,预判活动结果和社会反响。
正如本书的书名《实践中的博物馆伦理》,加里·埃德森将“伦理置于博物馆专业实践的中心位置”,特别强调博物馆伦理与博物馆专业实践的同一性,即博物馆伦理是博物馆专业行为中参与人员或牵涉人员的关系协调原则的归纳和概括,是博物馆专业行为决策的指导原则,是博物馆专业行为的实施方式和方法的约束性条件。博物馆伦理源自特定目的的博物馆专业活动,源自博物馆不同分工专业人员的共同意志和价值纽带,源自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专业行为的期许和要求。一言以蔽之,博物馆伦理源自博物馆实践。同时,博物馆伦理的具体原则也通过博物馆实际和业务实践得以表现,博物馆伦理的生命力也通过博物馆专业活动的重复发生得到体现。博物馆伦理活在博物馆专业活动中,活在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专业意识和价值认同中。那些认为博物馆伦理是思想认识、博物馆专业行为是技术性操作的二分法认识是错误的。
系统梳理本书有关博物馆专业性、专业化的论述,可以整理出博物馆专业化的具体内容。博物馆的专业性体现在博物馆业务的特殊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博物馆专业组织、博物馆专业术语和专业培训内容及方式等五个方面。博物馆专业化是从浅入深、从粗放到精细、从个体经验到标准体系、从个性品德到角色自律的过程。其一,专业工作是博物馆活动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由博物馆活动的目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资源及场所、工作产出等条件所规定的,博物馆专业工作需要从业者具体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意志、专业经验和专业资历,掌握从事特定专业工作所需的专业工具,明了专业标准和专业评估方法;其二,博物馆从业人员应具有专业身份,明确专业责任,自觉遵循专业伦理,主动运用专业价值指引评估专业行为,维护专业形象;其三,博物馆专业组织主要是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自律、互助、交流专业经验、评估专业发展环境、应对专业发展挑战的自主管理组织,其形式主要是非营利性的专业组织,博物馆领域主要是各级各类的专业协会或专门学会;其四,博物馆专业术语是关于博物馆专业活动、专业行为、专业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思维的现象内涵及外延的话语,博物馆专业术语反映了专业行为的分工精细化过程,反映了专业人员对工作对象、业务内容、专业标准的认知,反映了博物馆与相关知识学科的交互借鉴关系,反映了博物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和价值标准,反映了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的性质和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博物馆专业术语经历了挪用、借鉴和专门化过程,术语的内容和外延逐渐从外来术语本意演变为博物馆的专业内容;其五,博物馆专业培训包括专业新人的培养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新人培养反映了博物馆一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共性内容是经验上升到理论、新技术和最佳工作法、发展机遇和挑战、从业心态调整等,特殊内容则针对学习者的角色、岗位和技能技术要求进行安排,专业培训的内容、方法和目的反映了自身专业化程度,体现了博物馆对未来发展方向、路径、目标和方法的认识。
本书综合了伦理学和博物馆学理论成果,汲取国际博物馆伦理实践经验,结合博物馆专业工作实际,注意到当下博物馆工作新局面可能触发的新的伦理问题,力图构建博物馆伦理理论体系,消除博物馆伦理认知误区,厘清博物馆伦理基本概念,深入论述了博物馆伦理与博物馆实践的紧密关系,强调博物馆伦理是博物馆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条件。博物馆专业人员要充分认识博物馆伦理的特点和主要原则,自觉将博物馆伦理应用于专业活动,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博物馆服务。
本书译者尹凯教授潜心耕耘博物馆学研究,翻译了数部外文博物馆学著作,与学生们深入研读国际博物馆学经典,对国际博物馆学研究重点和学术前沿多有心得。这本对很多读者来说“恍若天书”的博物馆伦理理论著作,其翻译既忠实原作,又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译文简明流畅。本书读者要做好精读细读的准备,只要读下来,就会有惺惺相惜、相识恨晚的感觉。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将是避免博物馆专业工作技术性思维的缺陷,注重博物馆伦理思维养成,在博物馆专业实践中,基于博物馆目的构想若干方案,在博物馆价值指引下,选取符合博物馆伦理的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