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博物馆条例》更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三大功能首位。融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效性,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体系,拓展教育形式,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国家认同感以及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背景分析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七个方面的内容。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三大功能的首位。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效性,需明确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融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效的经验做法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模式
教材是中小学生在校园教育中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载体。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经典中选取适合中小学生认识水平和教育特点的学习材料,并进行科学编写和梳理,对教材编写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家的“大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学校中语文、历史、思政课程均改用全国统一教材。四川地区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将三星堆文物、羌绣、苗族蜡染技艺、绵竹年画等本土文化融入其中;辽宁省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中,加入了当地文化特色,包括“辽宁的民间乐舞”“辽宁的历史”“辽宁的传统工艺美术”“辽宁的历史人物”等主题。当下,许多教材编写组推陈出新,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儿童阅读的教材,或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课程体系
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主阵地,要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全面、系统、可持续的进校园,课堂是最好的载体。北师大京师附小推出《汉字与美德》校本课程,系列课程从汉字切入,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个汉字和传统文化知识融入6个年级的课程;中国印刷博物馆积极探索馆校合作,与多家博物馆联合为史家小学设计推出“中国古代科技课程”,并承担《中国古代造纸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等专项课程,同时,又以这种形式将印刷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艺带进花家地实验小学、北印附小、赫德双语学校、大兴七中等多家中小学课堂,充分利用校园课堂向学生们教授和实践印刷文化,提升中小学生对于印刷文化的理解,秉承“双化两性”的教育理念,将传统印刷文化根植在学生们心中。
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实现全方位的“融入”和“贯穿”,就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真正的成长。由成都市草堂小学联合四川蜀绣文化发展公司共同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四川传统工艺蜀绣带到孩子们眼前,让大家了解蜀绣,学到更多的蜀绣知识;淮北市相山区濉河花园小学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将五禽戏引进校园,让小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中国印刷博物馆长期与北印附小联合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与大兴区宣传部、教委联合举办“毕昇杯”征文和演讲比赛,努力将传统印刷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热爱创造创新、激发强国理想、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性对策及建议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评价标准
明确标准,避免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给师生增加过多负担。为学生减负,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因此,中小学不可能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外再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融入现有的课程内容和课堂讲授中,即融入国民教育评价标准。
拓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在校园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讲授者,因而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教育类等专业,应开设并增加传统文化类课程,培养出更多的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传统文化素养的合格教师,以期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后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发挥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中兼职教辅老师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其担负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指导。
利用数字化技术做好历史文化故事的宣介
采用动画模拟还原历史场景、实地拍摄非遗技艺传承场所等方式制作行业历史文化的宣传介绍视频,可以把行业科学技术发明特别是科学家们探索创新的故事更生动、更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讲给观众听。如中国海关博物馆推出传播海关历史和教学科普的系列短视频;中国地质博物馆制作的宝石开采与加工影像,以轻松的社教方式彰显出更好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中国印刷博物馆制作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造纸、书籍装帧等动画科普短片,更直观地宣传印刷文化。
建设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文化惠民工程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文化类企业和单位深度参与校园网络建设,支持和协助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依托校园网站拓宽适合青少年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模式,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渠道,丰富学生们的学习途径。四川博物院在网上开设直播课程,将博物馆的品牌课程通过远程技术带到了省内多个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学校,与大山深处的学生实现互动教学。
创新丰富优秀传统技艺及现代科技互动体验形式
采用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等,将优秀传统技艺和行业现代科技特别是机械设备操作运行等,制作成可供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互动的动画或游戏软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了解熟悉技艺科技,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中国航天博物馆打造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转运发射模拟平台和中国空间站VR漫游系统;中国铁道博物馆设置的动车组驾驶模拟舱;中国印刷博物馆设置的雕版刷印、古法造纸、线装书装帧等传统技艺VR互动和体感游戏等体验项目。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厚,应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传统文化优势,因时、因地制宜。通过校园内主题教育、专家文化讲座、理论研讨、文体活动,校园外社会实践、现场模拟、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依托学校、博物馆现有资源开发教育游戏、参与知识竞技类节目等。拓宽中小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场感和参与度,增强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发挥其最大优势。
保障机制及有效措施
健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园工作部门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既要依托教育专家、传统文化专家提供的智力支持,又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最大合力。特别是要建立学校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协调联动,每学年开始,共同商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内容安排,协同融合发展。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规范化、评价结果的影响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多方监督,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有考核体系,提高师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注度,完善其评价和监督机制。或在教育活动结束后,对参与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征求意见,形成回馈机制,便于之后教育活动的开展。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教学研究
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和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深入推进和持续开展。时刻关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关的政策、意见、方案的提出与更新,了解国家在这方面的基本战略,再辅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工作模式,灵活开展活动。着眼于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思政教材,将其作为开展活动的参考依据,了解学生所学,知晓学生所想,开发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