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郑州各大文博场馆精心筹备、创意迭出,一系列精彩活动不仅刷爆了市民和游客的朋友圈,更以全新的姿态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假日期间,郑州博物馆门口排起的长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彰显出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热切渴望。考古工地的文物风筝、3600年前商王“穿越”设宴等创意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中,充分展示出郑州文博事业的蓬勃活力。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郑州市各大文博场馆共推出1770多场文博活动,吸引99.43万名游客现场参与,游客人数再创新高,充分体现了郑州文博活动的强大吸引力。
科技赋能,让历史触手可及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提供了新的场景。在郑州文庙,“孔子印象展”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游客突破时空界限,与至圣先师孔子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现场的编钟礼乐体验,更是将观众带回那个崇礼尚乐的时代,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六艺传习》体验馆利用体感投影与三折幕马车等先进技术,为“五礼”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解锁古代君子的必修课,领略古人的风雅生活。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通过复原展示早商都城建设的场景,让游客直观感受到早商先民的卓越智慧与伟大创造力,不少游客对此赞不绝口。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激动地表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场景展示太震撼了,仿佛让我穿越回了几千年前,亲眼目睹了早商都城的繁荣景象。这次郑州之行,让我对这座古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5月1日起在郑州博物馆亮相的“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更是将“丝路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该项目打破传统展览形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高精度的3D建模、动态捕捉与全景声效,为观众打造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明之旅。
跨界融合,创新文化表达形式
打破边界、跨界融合,是今年郑州“五一”文博活动的一大亮点。在双槐树遗址,“文物乘风计划”将考古与非遗巧妙结合,数米长的“青铜罍”风筝由非遗传承人亲手制作放飞,其纹饰严格按照出土文物绘制。当“彩陶双连壶”“青铜鼎”等特制文物风筝在百米高空稳稳悬停时,现场响起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历史文化爱好者李先生感慨道:“让传统纹样‘飞’上天,这种‘跨界’就是最好的融合。它让古老的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既新奇又充满魅力。”
美食与文物的跨界同样令人眼前一亮。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致力于打造“可触摸的历史、可品尝的文明、可带走的记忆”,推出的“兽面纹曲奇”将青铜器纹饰转化为可食用艺术品,日均销售数百份;“甲骨文咖啡拉花”则让年轻人在啜饮咖啡的同时,学习古老的甲骨文知识,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爆款。此外,《商王的盛宴》互动剧更是将美食、舞蹈与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观众在品尝古法美食的同时,还能与“商代舞者”共舞,全方位感受商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五感体验”模式被游客评为“最具创新力的文化消费场景”。
艺术与劳动的融合也为文博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商都书院街“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小观众们制作青铜精油皂,了解青铜铸造技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商城劳动课堂”,带领孩子们破解青铜农具纹样中的耕作密码,编结商代风格的绳结。参与活动的初中生小陈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编的绳网,“这比课本上的文字记录直观多了,原来3600年前的农民这么聪明!”
深度体验,从观看者到传承者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参与到文博活动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郑州各大文博场馆还推出了一系列深度体验项目。青台遗址的“布满好个春”扎染活动,让非遗技艺变得触手可及。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如何用茜草、蓼蓝等古法染料复原出土丝绸的色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据统计,这类手作体验项目的参与者中,青少年占比达70%,充分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考古盲盒持续引发热潮。双槐树遗址推出的“动物考古盲盒”“文物修复盲盒”,让游客在游戏中学习考古发掘知识、体验文物修复技艺,使晦涩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代际传承也成为文博活动中一道动人的风景。在“聆听千年丝弦之韵”活动现场,古琴传承人手把手教5岁孩童拨动琴弦,古琴与鼍鼓合奏赢得满堂喝彩。艺术是连接古今最好的桥梁,孩子指尖的温度,让传统文化能够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得以传承和发扬。
文化赋能,从节日盛宴到日常滋养
郑州“五一”文博活动的“文化欢庆”,其影响力正持续发酵。在社交平台上,大学生网友晒出用青铜模具制作的精油皂,并写道:“每次使用都想起商文明的辉煌,感觉自己与古老的历史有了更紧密的联系。”网友王女士将扎染方巾用作茶席,笑称“让五千年的色彩装点日常生活,给平凡的日子增添一抹文化气息”。郑州博物馆“五一”期间“上新”的文创产品销售额达45万元,每一件文创产品跟着游客“回家”,都将给日常生活带来持久的精神滋养,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游客“习惯养成”。参与活动的外地游客纷纷表示“对郑州历史有了全新认识,郑州值得再来”;而本地市民观众也逐渐养成了节假日逛博物馆的习惯。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偶尔光顾的场所,已成为市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五一’,我们的文博活动让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潮、很年轻。”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数千年前的纹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元素,当考古工地变成亲子研学热门地标,传统与现代就实现了‘共舞’,千年文明在郑州‘活’力迸发。”
郑州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深度体验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千年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