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我到河北南部考察参观,回京的路上,到石家庄走访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文瑞所长热情地邀请我参观他们新启动的鹿泉整理基地。基地在石家庄西郊、果岭湾小区南面,在一个拥挤不堪的小胡同里,高低不平的路上停满了各种车辆。胡同尽头是两扇蓝色油漆大门,门内别有洞天。基地内有一栋气派的大楼,西侧是民国时期的深宅大院,南侧是餐厅,整个院子有考古基地特有的安定祥和的氛围。在基地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吉林大学校友刘连强师兄,他们当时正将市区里的文物标本一件件转移到鹿泉基地的库房里。张所长、刘师兄热情地带我看了一个又一个库房。看到一个个尘封的箱子,禁不住为河北省考古同仁们取得的成绩高兴,同时也了解到其中大量的资料尚未发表。近年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考古材料的积压一直是学界普遍面临的难题。想到1997~2005年在内蒙古文物研究所工作期间,我自己也常常东奔西跑,考古发掘工地一个接着一个,资料整理实在是力不从心。一方面考古研究机构大量资料闲置、积压,另一方面考古高校师生的论文写作,常常或因缺乏基础材料而捉襟见肘,或因缺少新鲜的考古材料而缺少创新。因此我就跟张文瑞所长商量是否可以合作整理积压的资料。我的想法得到了张所长的大力支持,马上就启动了河北最具特色的中山国一系列报告的整理工作。该合作开创了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新模式,合作可以产生多赢的效果:其一,积压的考古材料得以整理出来,让考古成果呈现在公众面前,有助于推动中山国考古学文化研究;其二,有助于高校培养学生,从器物修复开始,经历绘图、照相、做卡片、区分型式、分期排队,直至编写报告整个整理过程,对他们将来编写考古报告极具借鉴意义;其三,考古报告发表之后,将器物移交当地文物部门或博物馆展出,真正践行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的精神。
《河北灵寿岗北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是这一系列考古报告的第二部。1998年,为配合朔黄铁路沿线的建设,当时的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动用了几乎全部的业务力量,组织实施了平山县、灵寿县两个铁路沿线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清理墓葬超过1000座。参加岗北墓地1998年发掘的人员主要有:徐海峰(领队)、杨景峰、王建伟、任涛(绘图)、王青(绘图)、李瑞林、康三全、郄国法等。
自2018年底开始,投身于岗北墓葬资料整理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王晓琨、张文治、王灯良、邱国斌、张文静、刘爽、孙静怡、李锐莎以及任晨琪等。这份报告乃是集体智慧与辛勤努力所凝聚而成的结晶。
报告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且各部分的人员分工明确。其一为历史及环境背景部分,由徐海峰与陈地成负责撰写;其二是岗北墓地概况,由徐海峰和任涛撰写;其三是岗北墓地北区,由张文静、任涛、孙静怡以及王晓琨共同撰写;其四为岗北墓地南区,由张文静、任涛、陈地成与任晨琪合力完成;其五则是结语部分,由王晓琨与陈地成撰写。而全书的统稿工作则由王晓琨、邱国斌担当。
在对这批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参与的师生们于修复、粘对、器物描述以及类型学比对等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均得到了切实的锻炼,收获颇丰。与此同时,还成功挖掘出了全新的科研突破方向。这无疑是一次多方协作实现共赢的良好范例,我们由衷地期望能够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继续携手前行,在未来创造出更为丰硕的合作成果,为考古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让更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得以揭示与传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河北灵寿岗北墓地考古发掘报告》
主编:任涛 王晓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