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朝服饰更是以其胡风汉韵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丙玲女士的《北朝服饰的考古学研究》一书,通过系统梳理出土的北朝陶俑、壁画、棺椁线刻等人物图像,结合出土的服饰实物以及文献记载,对北朝服饰进行了深入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北朝服饰有关的研究成果,散见于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不同学科。《北朝服饰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资料、严谨的治学方法,为我们揭示了北朝服饰的复杂面貌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北朝服饰的考古学研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作者从考古出土材料出发,建构起北朝服饰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并且结合文献史料,将图像、实物、文本结合起来,对北朝服饰的款式、色彩、装饰以及北朝服饰的文化内涵、渊源及其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
除了宏观研究,作者还发现了一些前人未曾注意的小问题。比如,山西太原北齐韩祖念墓出土的武士俑头上裹有四脚巾,已经具备隋代以及初唐时期幞头的雏形。关于幞头的起源,后世学者普遍追溯到北周武帝发明的折上巾;孙机先生则认为,其形制源于鲜卑帽(《幞头的产生和演变》,载《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韩祖念卒于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其墓中已出现四脚巾,这一发现为研究幞头的起源提供了新线索。
其二,作者利用考古类型学,结合名物考证,归纳出北朝不同服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作者对北朝的男女服装、军戎服饰、妆饰以及饰品进行分型分式,而这是建立在数量庞大的考古资料基础上的。
作者对北魏迁洛之后出现的笼冠进行分类研究,并指出,男女所戴笼冠在形制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相同之处是二者均是在平巾帻上套漆纱笼巾,区别是女性笼冠都没有貂、珰等装饰。与笼冠相对应的衣袍,细节方面也存在着细微差别。笼冠女俑所着襦服,衣襟交叉的位置普遍比男性高,通常在胸部上下;而下身所着裙子的束腰位置,男性通常在腰部,女性则将腰线提高到胸部。鉴于考古报告以及相关研究文章常将男、女笼冠俑弄混,作者的这种区分方法非常实用可行。
作者还结合文献,对具体服装及饰品(如带具和玉佩件)进行了名物考证,并且分析不同类型服饰的搭配方式以及穿着人群、出现场合等,这为我们了解北朝社会的礼仪制度、审美观念、等级秩序提供了线索。
其三,作者以小见大,揭示出服饰演变背后的文化动因以及社会变迁,进而探讨北朝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动、民族关系的变迁、物质文化的交融。北朝服饰既有对汉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同时期不同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传播互动。作者利用考古学的文化因素分析法,结合文献记载,将北朝服饰分为早、中、晚三期,其背后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分裂这两大政治事件。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服饰呈现的是胡汉杂糅,但以鲜卑为主,此为早期。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鲜卑装、之前的汉魏服饰、同时代的南朝服饰相互融合,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洛阳风尚,此为中期。到了北朝晚期,随着北方边镇武人的南下执掌政权,服饰胡化再度成为主流,但这种胡化与北朝早期大不相同。北朝早期的胡化承袭十六国遗风,是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强势推广本民族服装;北朝晚期的胡化既有鲜卑等北方民族传统服饰,又加入了西域外来因素,这种发展趋势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隋唐。通过服饰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具象地了解北朝历史的变迁。
第四,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并且对不同墓的同类服饰进行了整合,使读者能够直观地对比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同类服饰的共性及差异。
当然,本书还有可以进一步提高之处。衣冠不仅涉及个人仪表,还是身份的象征,更反映了政治体制发展和中华文明认同。如果作者将北朝服饰置于更宏观的视野下,探讨北朝服饰在中华服饰发展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并为我们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视角,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将会更加突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朝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宋丙玲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