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焕新启航 创新“讲座+展览+工坊”沉浸式文博体验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钰哲 彭艳艳

4月26日,2025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首期讲座在深圳宝安1990小剧场举办,200余名市民共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为大家带来《玉耀长江:石家河城址与玉器》专题讲座,以翔实的考古成果与生动解读,揭开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带领观众探寻长江流域独特的文化基因,近4万人次在线聆听。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始创于2022年,由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与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已被列入宝安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品牌。2025年,宝安讲坛焕新启航,构建“学术赋能+沉浸观展+工坊实践”三维创新体系,打造沉浸式文明探索矩阵,激活全民文化基因。同时,注重在地赋能,整合高校、文博机构等多方资源,增强活动专业性与落地性,推动跨领域文化协作,激活奥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密码。

文明实证:解码五千多年文明史脉络

宝安讲坛自开讲以来,已相继邀请高大伦、唐际根、刘斌、王巍、高江涛、赵海涛、贾笑冰、方勤等考古“大咖”亲临宝安开讲,分享最新考古发现和前沿研究成果,围绕三星堆、安阳殷墟、良渚古城、二里头遗址、陶寺遗址、牛河梁遗址等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考古遗址共开展讲座15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王巍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具有首创性,是国内首个以‘探源工程’为主题的讲座。”

讲座采取“线下+线上”双轨并行模式,覆盖全国文博专业人士及爱好者,15期讲座共吸引近40万人次观看。其中,线下讲座以文化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为目标,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线下文化服务网络。讲座举办地点不仅包括中心城区的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还深入偏远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确保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民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同时,讲座还吸引了外籍友人参与。在宝安讲坛第十五期讲座上,来自加拿大的克劳德是位历史爱好者,他不时拿出手机拍摄文物照片,并查询相关考古术语。“这个字应该是读‘钺(yue)’,我昨天刚去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上个月去了江西景德镇了解瓷器,这次讲座为我打开了湖北考古的‘新世界’。”克劳德说。

线上直播主要依托南方+、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打造全媒体生态传播链,形成“全过程”宣传闭环:前期通过多渠道招募观众,中期开展全网直播,后期在南方日报等媒体开设品牌专栏,汇集直播回放、短视频花絮等优质内容。讲座创新运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精品短视频进行推广,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裂变传播,有效提升品牌曝光度与文化影响力,助力中华文明传承与文化自信建设。

展教配套:打造全民共享的文明课堂

2025年宝安讲坛升级“讲座+展览+工坊”的创新模式,将晦涩的考古术语转化为可听、可看、可触的体验,打破学术与大众的认知壁垒,让探源工程更好走向“全民共享”。

当天,引进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寻迹华夏——中华文明溯源图片展”同步开展,10余个主要考古遗址的200余件文物图像,系统展现中华文明从起源、形成到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展览空间同时推出集深度阅读区、影音播放区、互动体验站于一体的“文明探源学习体验中心”,构建“知识获取—实践操作—创意表达”的全链条文化体验。市民可阅读中华文明探源相关书籍,观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系列讲座,体验探源宝盒考古互动教具和文图拼图,在寓教于乐中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此外,还依托展览开展“探源宝盒——创意设计工坊”“探源宝盒——文物秘语戏剧寻宝”等配套教育活动。

除此之外,主办方还联动深圳本地高校机构,打造工坊实践——“探秘石家河:中华文明之源的陶玉之旅”‌,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教师徐明明与市民一起复刻4000年前的陶塑“手办”以及石家河文化中精美的玉器。

来自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教师王丹丹带领学生在宝安1990观展、听讲座、做手工,她说:“在学校里,尽管孩子们也有语文课,但教学环境主要是英文,很少有这样历史底蕴浓厚、形式丰富立体的活动,此次活动与学校倡导并践行的跨学科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活动现场还有多位来自香港的学子,他们与深圳学子共同完成手作体验,深化深港青少年交流,生动诠释了大湾区教育合作的新图景。

作为宝安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项目,宝安讲坛以考古知识普及、历史记忆唤醒、文化认同培育为核心,历经四年深耕,不仅打造出宝安文化新名片,更成为公众认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课堂”,有效增强公众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鲜活范本。

image.png

在地赋能:重塑港澳青年“北上引力”

“作为深港文化之根的宝安,历史悠久,下角山遗址与石家河等众多遗址一道,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灿烂辉煌。”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五期讲座上,方勤寄语宝安讲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书写华彩篇章。

宝安是深港文化之根,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既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从下角山遗址、小铲岛古遗址到信宜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中,宝安有其独特的文化印记。作为深圳最具创新活力的行政区,宝安以其32.5岁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动能。依托国家“探源工程”重大文化工程创新打造“宝安讲坛”,整合广东省考古研究院、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权威专家资源,聚焦岭南考古、深圳遗址等主题,系统梳理深港两地同宗同源的文化脉络,不仅丰富了当地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强年轻一代港澳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北上发展的意愿,吸引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到深圳以及宝安创业扎根、奋斗逐梦。

通过持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宝安讲坛为深港两地搭建起文化交流的“连心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将有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普遍价值在宝安乃至整个大湾区得到更充分展现与广泛认同。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76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