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魂 以创新为翼——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打造假日文化新范式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建梅 王雪

为深入践行文博场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以“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推动文旅融合”为主线,统筹所属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青岛天后宫、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三大场馆资源,精心策划并推出主题文化活动,通过非遗展演、建筑探秘、沉浸体验、青少年研学、红色主题教育等多维联动,不仅让文化遗产“走出展柜”,更让市民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城市文脉的温度与活力,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实现文化供给多元化、服务效能最大化。

“妙手万象”非遗市集:传统技艺的活态呈现

在中心所属青岛天后宫古韵悠长的院落内,“妙手万象”非遗民俗市集通过“展演结合、全天互动”的模式,构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平台。

“匠心展演”指尖技艺唤醒城市记忆。为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特别邀请糖画、面塑、绒花、烙画、木版年画、木刻、布艺、草编、勾编等多位民间手工艺人驻场。现场技艺展示中,糖画艺人以铜勺为笔,糖浆为墨,勾勒出精美轮廓;面塑传承人用彩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草编展位上编织出蚂蚱、蜻蜓等传统玩具,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手工制作过程并进行体验,吸引大量市民驻足参与,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古戏楼新唱”传统曲艺焕发青春魅力。青岛天后宫古戏楼假期“不断档”的演出成为流量引擎。川剧变脸、古彩戏法、小丑互动、相声、快板等相继登台。川剧变脸艺术家与观众零距离互动,小丑表演引得孩童欢笑连连,青岛本土的柳腔、茂腔专场更成“爆款”,轮番上演《彩楼记》《罗衫记》等经典剧目,观众频频驻足,在场年轻人不自觉跟随学唱,现场节日气氛浓烈。

建筑文化解码:历史空间的沉浸体验

中心所属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通过两项特色活动,让百年建筑成为可触可感的“历史教科书”。

“黄墙红瓦识图打卡”让历史照进现实。精心策划开展以“黄墙红瓦”的百年过往为主题的识图打卡活动。活动选取总督楼历史旧照若干幅,结合打卡单引导游客在馆内寻找实景角度拍摄“对照图”,完成“识图—定位—打卡—答题—集章”五步打卡流程,在参观中实现知识获取与文化互动。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自主探索兴趣,有效提升展陈参与度,打造具有沉浸感的建筑文化体验新路径。

“建筑拓印工坊”纹样里的中西对话。策划推出“建筑装饰元素拓印体验”活动,带领观众用中国传统非遗技艺解锁西方建筑之美。参与者以中国传统拓印技艺,复刻总督楼经典建筑元素“矢车菊”等装饰纹样。通过宣纸、墨汁与木槌的碰撞,百年建筑的精妙细节跃然纸上,东西方艺术在此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工作人员悉心帮助观众们拓印着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从技法示范到文化解读,使得观众深入理解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历史脉络,让拓印不仅是手工体验,更是一场文化启蒙。

image.png

青少年教育实践:文化遗产的育人转化

中心所属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两项文化体验项目,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线装书制作”传承先人精神。依托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维新思想”主题展陈资源,策划“维新小工匠·线装书体验”活动,通过“讲解+实操”模式,让青少年了解古籍制作工艺。参与活动的青少年手持直锥、蜡线和纸张,在故居宣教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传统线装书制作技艺,一针一线缝缀出古朴雅致的笔记本,制作完成后,他们誊抄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等康氏名句,领会前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寻。

“植物拓印”与自然美育融合。结合春季时令特点与青少年科普教育需求,推出“春叩天游园”咏春诗赏及文创帆布包植物拓染活动,以诗歌为媒介,以康有为故居庭院植物为染料,带领参与者们品读一副春和景明的咏春画境。工作人员引导孩子在院落采集植物叶片,利用环保颜料在帆布包上进行拓印创作,并配合讲解康有为相关诗作及自然审美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该活动设置过程科学、环节新颖,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青少年环保意识,是文化体验与自然教育融合的新尝试。

红色主题教育:五四精神的当代诠释

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团支部紧扣“五一”与“五四”双节主题,组织青年干部赴李慰农公园开展“我与先辈对话 赓续五四薪火”主题团日活动。

青年团员共同瞻仰李慰农烈士雕像,重温其领导青岛工人运动的事迹。同时,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讨新时代如何践行五四精神。开启红色漫步活动,在行走中感悟信仰力量,在体验中传承革命精神,走过“四德长廊”与党史教育小道,通过“时间轴展板”系统学习青岛早期党组织发展历程。此次活动不仅强化了中心青年干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进一步激励青年以实际行动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以五四精神引领红色文化传播。

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五一”假期系列活动通过场景化、体验式、分众化的设计,实现了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转变。今后,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持续推进节庆文化项目品牌化建设,优化文化供给结构,推动文博场馆从“展览空间”向“文化生活场域”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和群众口碑的假日文化活动品牌,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5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