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传承 联通世界 四川博物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和国际传播新战略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向和频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传承历史、展示文化多样性、推动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载体。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地标、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近年来,四川博物院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为目标,以跨界融合为笔,创新实践为墨,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传播等领域书写历史传承的新篇章。

根植基层:让文化资源“活”起来

一个“活”字,道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方向和目标。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物焕发新生,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广泛的民众?四川博物院的答案是:打破空间界限,构建全域覆盖的文化服务网络。

新春特展,文化惠民 每年春节,四川博物院都会精心打造一系列新春特展,作为基层文化惠民的年度重头戏,为公众呈献一道道文化大餐。今年春节期间,四川博物院精心策划了多个新春特展,将观众带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推出的“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特展,以700多年前马可·波罗的东方传奇之旅为主题,结合文物展陈与学术讲座,深入探讨历史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展览汇聚了来自意大利的84件(套)精品文物以及中国的191件(套)珍贵文物,涵盖油画、雕塑、陶瓷、纺织品等多个品类。展览期间,观众可借助VR技术,以全新的视角走进马可·波罗的世界,沉浸式体验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中国的旅程。“石壁丹青: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考察文物展”是四川博物院春节期间另一项重要的展览活动。该展览以张大千的敦煌考察文物为主线,通过展示张大千在敦煌期间的画作、手稿和考察笔记等珍贵文物,让观众领略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张大千的艺术成就。

春节期间,川博还将非遗体验融入展览之中,蜀香、竹编、碎瓷画、拓印、剪纸、蓝染等传统技艺成为活动的亮点。现场不仅有非遗技艺的精湛展示,还有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教学,更有内容丰富的创意手工体验活动。观众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将川博的文物元素融入非遗作品之中,带回家中作为永久的纪念。在竹编展区,观众可以亲眼见证从劈竹到编织的全过程,并亲手制作川博收藏的国宝级文物水陆攻战纹铜壶的竹编复制品;在蓝染体验区,观众则可以通过天然草本染料感受布料从绿色渐变为深蓝的神奇过程,这一环节成为了亲子家庭的最爱。

社区联动,扎根基层 四川博物院以提供优质博物馆文化体验为宗旨,潜心耕耘5年,于2024年12月,打造出“寻川·博物馆生活体验中心”,集阅读、茶饮、简餐、文化体验于一体,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地标。通过“蜀风茶饮”“悦读书吧”等特色服务区,将巴蜀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该中心还定期举办川剧变脸、非遗手作等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四川青羊区草堂路社区书记叶鸿表示,这一项目是“社区文博资源传承和转化的重要一步”,实现了博物馆与社区的深度融合。

此外,四川博物院还与多个街道和社区合作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如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锦城社区的“博物院奇妙行”活动,通过“寻宝”任务引导儿童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2023年黄龙社区的“小龙人·非遗文化”历史研学活动中,青少年通过摄影记录文物细节,完成“乐博探索打卡”,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

文化服务,创新实践 川博“流动博物馆”项目通过精准调研,将服务重心向民族地区倾斜。2024年11月,“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以“光辉历程·筑梦未来”为主题,精选40余件红军长征文物,通过“重走长征路”文物主题游径与流动展览相结合,生动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画卷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展览不仅包含图文并茂的展陈体系,还增设了汉彝文书法创作、画像砖拓片制作等互动环节,吸引了当地8600余名师生及居民参与,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

“流动博物馆”还积极承担文化帮扶的社会责任。活动期间,四川博物院向越西县图书馆及帮扶村捐赠图书与文具,支持当地文教事业与乡村振兴工作。这一实践不仅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足的状况,更通过“馆校联动”等模式构建了可复制的基层文化传播路径,为四川省“一县一馆”全覆盖目标下的基层博物馆效能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与社区参与的进一步融合,“流动博物馆”有望在展陈创新与文化普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总分馆制,共创共享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物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四川博物院推进总分馆制。2024年12月底,四川博物院与资阳市博物馆签订共建四川博物院资阳分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学术研究、展览与展示、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通过这一合作,四川博物院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向优质文物资源稀缺的资阳分院倾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协议签订后仅一个月,四川博物院便携手资阳分院推出“流动博物馆——竞出东方 古代体育文物展”,并在分院“风华流芳”展厅展出十余件“明星文物”,其中包含国家一级文物宋芙蓉花金盏,以及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的书画真迹等。展览的开设不仅为市民带来了优质的文化体验,更为今年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资阳分馆的成功运营,是四川博物院文物资源精准倾斜的一个缩影。未来,川博将继续深化与各地分馆的合作,推动文物资源的精准倾斜和高效利用,为更多地区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广泛的民众。

联通世界:架起文明互鉴“新桥梁”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在国际传播领域,四川博物院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巴蜀文明”为核心宗旨,通过展览互换、学术合作、人才互访等多种形式构建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国际人文交流网络,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与桥梁纽带。

构建体系化合作局面,打造文物外展品牌 与全球知名文博机构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世界文明交流平台。2024年6月,博物院代表团分赴美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先后考察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匈牙利国家美术馆等机构,共商交流合作路径。2024年10月,四川博物院与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在成都签署合作备忘录,商定2026年7月至11月在吉美博物馆联合举办“古蜀青铜文明”特展。另外,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商谈推进“四川宋代窖藏展”等展览在美举办;与纽约深刻博物馆共同推进“巴蜀文化交流中心”在美落地生根;与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商谈“张大千与毕加索”主题展览。此外,四川博物院还与匈牙利国家美术馆达成共识,推动金银器、瓷器和汉代画像艺术的联合策展。

推动学术人才国际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高度重视学术研究与人才交流的双向互动与融合发展。近年来,川博相继与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并联合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等机构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就文物保护与利用开展合作研究,为人才培养创设条件。博物院与美国盖蒂中心达成合作意向,积极推进双方访学计划,特别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人才与先进技术交流方面加强合作。与法国吉美博物馆、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布达佩斯美术馆)等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博物馆青年学者、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等提供培养与支持。

融入外交战略大局,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和平台 四川博物院依托中国驻海外文化机构和重大活动深化文化交流工作,积极参与“文博外交”,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和平台。今年3月,四川博物院参与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普利兹克中美博物馆高级人员对话与交流项目”,并表示进一步加强双方在考古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建设与展览规划、人才培训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平台。此外,以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为契机,与洛杉矶盖蒂中心致力于共同策划“世界体育文明大展”,将在奥运会期间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除了与当地主流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外,川博还紧密依靠文化和旅游部派驻海外的中国文化中心,常态化开展合作,通过举办文化类展览、非遗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同时,也在境外大、中、小学和社区,开展讲座、座谈交流和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海外青少年学生和观众。通过这些活动,最大限度并最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充分展示出中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通过系统性合作与创新实践,四川博物院构建了“展览—学术—技术—人才”四位一体的国际交流生态,提升了巴蜀文化的全球能见度。未来,随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的推进,其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将进一步扩展,推动中华文化巴蜀篇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从“家—校—馆”协同育人到“流动博物馆”展陈,从高科技修复到全球联动,四川博物院正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未来川博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持续释放文化新质生产力,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建设国际文博研修基地。同时,推动“文博+”产业融合,联合文旅、教育、科技等领域,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助力四川建设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贡献文博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60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