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谪居海南三年,为海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东坡文化也因此成为海南一张金色名片。为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海南东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海南自贸港文化建设,由故宫博物院和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联合主办,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联合承办,全国59家文博单位协办的“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于2024年1月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作为第二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的重头大戏、海南省2024开年大展和重磅文化旅游产品,展览突出展示苏轼的家国情怀、豁达人生、为民意识和文学成就,擦亮海南东坡文化名片,展现文旅融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苏轼主题文物展”是海南省博物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形式最新的临时展览,3个多月接待观众925672人次,刷新海南省博物馆2008年以来单次展览观展人数纪录。2024年大年初一至初八接待游客164405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228%。其中大年初二单日接待游客26963人次,刷新海南省博物馆单日参观人数纪录。展览期间,东坡戏台共演出35场次,接待观众超4000人次。
拓展理念 深度整合
创新选题策划,打造“东坡馆”沉浸式体验
展览围绕苏轼谪居海南的经历,以“志存高远”“身行万里”“居儋功业”三个篇章构筑叙事体系,还原苏轼“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海南篇章,深入挖掘阐释海南东坡文化,引起广大民众强烈的共鸣和共情。
为讲好苏轼故事,展览尤其注重沉浸式体验营造。使用“泛展陈”的理念,拓展展览空间,将馆外荔枝园、四个外立面、中央大厅廊柱、水榭、电梯等公共区域在内整体规划,大胆应用宋代美学元素,充分展示宋韵雅致和海南特色,将海南省博物馆整体打造为“东坡馆”,全方位营造沉浸式的观展环境。3号厅为沉香别院,围绕《沉香山子赋》,展示苏轼与海南沉香的故事,开展宋代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等体验活动,让观众多感官体验宋代文化与海南沉香的交融;4号厅设有东坡戏台和东坡集市,主要有文艺演出、文创产品展售、文创活动以及宋代娱乐等,立体展示宋代夜市场景,活动区域还开展了茶道品鉴、古琴弹奏及东坡笠编织演绎等活动,也有捶丸、投壶、蹴鞠等宋代娱乐项目体验,现场演绎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带领观众体验宋韵文化和东坡精神。为做好展览互动装置设计,海南省博物馆成立了多媒体专题小组,设置数字化装置6处,包括“苏轼渡海”三面投屏大型沉浸式体验空间、“重点文物解读”“苏轼的朋友圈”触摸互动装置等,营造浓厚的宋风雅韵和东坡文化氛围。
系统整合资源,调集全国文物展品
展览紧扣苏轼海南行迹,共展出332件(套)展品,包括首次展出的2022至2023年儋州市桄榔庵遗址考古发掘新出土文物,展示2022年海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研究专项课题“海南东坡文化遗址遗迹现状与改造提升研究”最新调研成果,还有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一级甲等文物,分别为苏轼《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和《题王诜诗词帖》,黄庭坚《惟清道人帖》,米芾《道林帖》,蔡襄《京居帖》,通过多类型、跨地域的文物还原苏轼传奇跌宕、波澜壮阔的一生。
展览定位高、规模大,对于海南省博物馆而言是一次创举和挑战。为了解决文物展品匮乏的难题,海南省博物馆带队赴北京、成都、眉山、沈阳、扬州、杭州、黄冈、惠州等地广泛借展苏轼主题相关文物。同时,积极开展考古、征集工作,组织开展两次“桄榔庵”遗址主动考古发掘,获取第一手考古资料;对征集文物进行详细整理,建立完整的文物档案,以不断更新的考古发掘和学术成果为展览提供坚实的历史论证和文化支撑。
此外,展览配套举办“庆祝苏轼诞辰987周年暨全国名家苏轼主题书法作品展”,汇聚了苏士澍等国内知名书法家创作的苏轼主题书法作品70余幅,涉及行、楷、草、隶、篆等多种书体,颇具东坡遗风。
配套讲坛演出,丰富惠民文化供给
东坡讲坛。“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东坡讲坛”是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配套展览推出的重要文化产品,每周举办1场,共12场。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琼开讲,采取线下讲座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触达人数超30万人次。
文艺演出。海南省演艺集团等专业团队在海南省博物馆三楼琼戏台轮番上演35场综合文艺演出和专场文艺演出,演出内容紧扣展览主题,诗舞乐《海南万里真吾乡》,琼剧折子戏《回首千年 剧见坡翁》《不老的东坡》,民乐演奏《苏东坡主题雅集》,诗词演诵《此心安处是吾乡》等,进一步丰富了展览配套。
创新传播方式,全流域立体化宣传
展览宣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进行多平台、多渠道、高频次、多角度推广。展览开幕前,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联合召开“苏轼主题文物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以主流媒体为核心,以“互联网+内容、网红、渠道”引流覆盖,形成内增信心、外塑形象的宣传态势。海南省百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全方位开展户外宣传推广,其中电信、移动、联通为落地海南的游客推送展览推介短信共计90万条。据监测,“苏轼主题文物展”相关网络信息8716条,其中以客户端为主要传播平台发布信息4209条。全网聚集3408.14万互动声量,潜在触达率超过26.29亿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等4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在抖音、B站、小红书、知乎等热门社交媒体上累计曝光量达800多万次。
文旅融合 着力创新
满足多元需求,探索社教形式创新
展览开幕当晚,举办大型古风游园会,设置东坡主题打卡点、诗词魔方、互动舞台区、游园互动区、氛围打卡点、挥毫泼墨区等,让观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与魅力。展期内,围绕展览精心策划“千古同行·风雅颂东坡”系列主题社教活动,先后推出“风雅颂东坡之共话东坡”“风雅颂东坡之万象始新”“风雅颂东坡之千灯迎福”等社教活动,让观众多维度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海南的足迹。
打造苏轼IP,以文塑旅效益突出
以“苏轼”为主题,深入挖掘苏东坡渡海、东坡笠屐图、东坡制墨等文化形象,开发了多个苏轼主题系列文创产品,如东坡沉香礼盒、东坡书签吊坠、东坡冰箱贴、东坡文创笔、东坡文具礼盒、东坡公仔手办等文创商品,打造具有独特内涵的东坡IP。
在东坡集市还销售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28款、四川三苏祠东坡文创产品21款、常州东坡文创馆7款及中国邮政苏轼主题文物展纪念封、沉香衍生文创产品、东坡酒楼美食等。这些产品兼具内涵和实用性、可玩性,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深受观众欢迎。此外,海南省博物馆还举办了东坡文创作品设计大赛,汇集全国各地设计师的苏轼主题形象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为苏轼主题的展览文创产品线引入了鲜活力量。
推动区域融合,联动各地主题游径
展览将展陈内容与旅游线路、文化体验活动紧密结合,推出“你好,苏东坡”东坡文化研学、“东坡海南足迹研学游”等活动,打造沉浸式东坡文化体验之旅;联动各市县文物资源,带领参与者走访东坡相关历史文化遗址,推出“我本儋耳人”儋州一日体验游、“快意雄风海上来”两天一晚感悟游、“海南万里真吾乡”六天五晚深度游等3条研学旅行线路;推出“东坡美食文化节”,让观众在品尝东坡美食的同时,了解苏轼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通过深入挖掘苏轼文化内涵推动展览形式创新,由“馆中办展”升格为“馆在展中”,以展览助推旅游,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创新的有机融合。
许多游客在结束海南省博物馆观展后,继续前往澄迈、临高、儋州、昌江等地东坡相关遗址遗迹游览,实现“跟着东坡去旅游”的主题游径辐射效应,进一步推动了海南文化旅游消费,为海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展览期间,海南省博物馆周边地区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销售等产业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态势,有效带动了海南本地经济的发展。
在海南域外,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发动官媒引领作用,在上海徐家汇地铁站10块LED大屏幕投放东坡主视觉宣传海报;通过设计“苏东坡海南游径”“东坡行旅”等旅游线路、建立“博物馆+旅游”合作关系等举措吸引外地游客,推动了文旅融合与区域联动,提升了展览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树立典范 影响深远
树立海南省内特展实践典范。本次展览刷新了海南高流量文博展览及衍生旅游消费新高,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海南省具备举办高流量文博艺术大展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为扶持引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博艺术商业性大展树立了实践典范。可整合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协会、收藏企业等社会组织或藏家资源,举办或参与文博艺术展,助力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文化新生态。
“长尾效应”助力东坡文化发展。展览虽已落幕,但相关学术研究和主题展览活动策划方兴未艾。目前海南省博物馆已组织出版展览配套图录1册、论坛文集1册,后续还将在相关研究和展览基础上,不断细化主题领域,推出书画、饮食文化、服饰等主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区,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东坡文化。认真梳理新角度,策划推出“你好!苏东坡”数字展、“写意东坡”苏轼专题绘画展、“苏轼主题游径”流动展等衍生展览,形成东坡文化主题展览体系,不断弘扬东坡文化。
海南省博物馆将以苏轼主题展览为平台,继续推动展陈工作转化为高质量学术成果,围绕苏轼的文学创作、书法艺术、生活哲学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东坡文化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