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博物馆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黄洋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系列主题活动在三门峡市庙底沟博物馆内精彩呈现。其中,备受瞩目的“古虢重光——三门峡虢国考古成果特展”与社会观众正式见面。“古虢重光”展览全面展现了三门峡虢国墓地、李家窑(虢都上阳城)遗址、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等虢国代表性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过程及成果,集中展示了320余件(套)珍贵出土文物,详细梳理了虢国东迁至三门峡后的历史脉络,再现了这一西周诸侯国的历史篇章。

作为“古虢重光”展览的主要策展单位,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考古科研机构办展览”已是第二次积极尝试了。早在2023年12月3日,在结合三门峡优势考古文化和高质量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就策划推出了“秦风汉韵靓崤函——秦汉文物展”,展出包括鹅首曲颈青铜壶、“陕宫鼎”铜鼎等三门峡地区秦汉时期出土精品文物1000余件,其中很多文物都是首次“露面”,实现了让考古科研机构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先后吸引观众逾10万人次。

近年来,诸如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这样的考古科研机构办展、办馆不断涌现,考古科研机构借助其坚实的科研基础和成体系的文物价值阐释能力,已然成为博物馆展览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考古博物馆、山西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湖北考古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等考古专题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考古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界日趋成型的细分领域之势逐渐显现。

考古博物馆特征简析

作为博物馆界的新形态,根据现有考古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可简要总结出其有别于历史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等的一些显著特征。

管理主体方面,考古科研机构首次成为考古博物馆的管理主体,考古学家成为直接负责展览的策展人,考古工作者亦成为博物馆的管理责任人;博物馆功能方面,在兼具收藏、保管、研究、宣传、教育等传统博物馆功能基础上,考古博物馆深化拓展成为展示田野考古、考古研究、遗产保护和公共考古研学全链条的公共文化综合体;在策展方面,考古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以“馆藏品”为主要展示对象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综合展示考古发掘研究全流程的展览新模式;展览目标方面,历史博物馆力求实现借助展品展现地方通史或断代史的目的,实现器物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有效传播,遗址博物馆则注重借助遗址本体和出土文物,揭示遗址及其考古学文化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文化等价值,而考古博物馆则希望通过展览对“考古”这一科学研究过程进行全面展现,实现考古学知识的有效传播;展示对象方面,可移动文物“馆藏品”是传统展览的绝对“主角”,但在考古展中,“遗物—出土文物”是与“田野考古”“遗迹”“研究”等并列的阐释考古全流程的内容之一,仅是全面梳理某次考古科研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考古博物馆展示对象还多涉及田野考古过程,探方、墓葬、建筑基址、聚落遗址等遗迹分布情况,整理研究情况等其他子系统内容。

考古博物馆需求分析

新时代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博物馆?可借助经济学中“供给—需求”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供给侧,考古科研机构,尤其是开展考古发掘数量较多的机构,出土遗物不断涌现,使其形成了一个出土文物快速递增的动态库房,因出土文物要开展较长时间的实验室考古、报告整理等工作,往往造成出土文物迟迟不能面向公众进行展示,周期甚至可能是以十年计的,详细考古研究成果的宣发也往往要等到考古报告整理出版之后,具有显著的时效滞后性。但考古科研机构通过创建考古博物馆、设置考古展的方式,就可以把出土文物面向观众的时间大大缩短,也为考古成果的及时展现提供了可能,能够真正实现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也能大幅提高考古研究进程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考古科研机构通过考古展览这一渠道,在考古发掘现场外又搭建了一条与公众直接交流的桥梁,拓展和丰富了公共考古的内容。

需求侧,随着文博热的不断升温,尤其是考古学揭示中华文明脉络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人心,以地层学、类型学为基本理论方法的考古学知识频频破圈,不再是“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小众科学,已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中,成为公众知识的一部分。甚至有一大批文博爱好者已逐渐具备专业素养,不乏一些痴迷于考古学的深度发烧友,在兴趣这一强劲内驱力的驱使下,自学考古学相关知识,成为考古博物馆的主要观众基础。目前仅以可移动文物为主要展示对象的传统博物馆已无法满足文博爱好者的全部公共文化需求,他们希望进一步了解田野考古发掘、遗迹分布、遗物分布和出土、实验室考古等情况。改变和丰富了陈展思路、展示对象的考古博物馆,为实现以上观展目标提供了可能。

考古博物馆发展展望

展示考古学的窗口 考古博物馆将按照考古学科的一般范式,将地层分布、类型学分析、考古调查勘探过程、田野考古过程、遗迹遗物分布、实验室考古整理研究过程、考古资料及成果著作、相关考古事件和考古学家、考古工具等涉及考古学科的要素进行全面展示,类似呈现出一本实体考古报告,实现对考古学知识的有效传播,成为展示考古学的重要平台窗口。

公共考古的新场景 公共考古的开展方兴未艾。撰写出版面向公众的考古著作,举办公众考古讲座,开展考古现场体验等方式成为公众参与考古活动的主要场景。一个严格遵循考古学范式推出的考古博物馆,将为公众全面参与考古活动提供新场景,拓宽公共考古渠道,受众将会通过考古展沉浸式体验考古科研活动全流程,考古博物馆的研学教育活动也将极大突破现有模式,文创产品的开发将从纪念品属性逐渐脱离,发展成为公众考古活动中的研学辅助“教具”,深度体验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术交流的新途径 考古博物馆对考古研究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其受众可以是文博爱好者,亦可能是其他考古学家,考古展也从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一部分学术交流会议或考古报告的功能。考古学者可通过参观考古展实现与考古负责人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提出考古科研方向和建议,促进考古研究水平的提高,成为考古学术交流活动的新途径。

笔者尝试对“考古博物馆”给出不成熟的定义:考古博物馆以展现考古全流程、传播考古学知识、阐释考古学价值为主要宗旨,以地层学、类型学、遗迹遗物、考古成果、事件、人物、工具等考古学科全要素为展示对象,是为公共考古、学术交流等提供媒介平台的公共文化综合体。

考古博物馆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但大量考古科研机构的库房文物与大众仍“素未谋面”,我们需要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考古博物馆予以呈现,考古博物馆也需要在博物馆细分领域继续保有特色、形成体系,成为促进文物“活起来”的又一重要路径平台。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7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