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祯祥穿过的毛呢上衣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袁磊

在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收藏有一件珍贵的辛亥革命文物——黄祯祥血衣,为国家一级文物。该血衣是1911年阳夏保卫战(又称阳夏战争)刘家庙战斗中,民军敢死队队长黄祯祥穿过的上衣,毛呢面,缎里,西服样式。衣长71厘米,胸围90厘米。左肩部有一枪眼,右袖上有一被划破的开口,两袖均有丝线绣字。左袖绣:“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敌人攻刘家庙枪伤左肩之纪念”;右袖绣:“初七日(10月28日)与敌大战,枪炮三尊,敌炮如雨,打断右膀。今共和成立以作纪念”。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立即从水、陆两路派兵镇压,陆军先后由荫昌、袁世凯率领,沿京汉铁路南下,设司令部于孝感。水路由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从吴淞口溯江而上。为保卫首义成果,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古称“夏口”)、汉阳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阳夏保卫战,史称阳夏战争。“阳夏”即汉阳与夏口的合称。

黄祯祥,1882年生,字伯生,四川雅安人,中国同盟会成员。1906年,因参加萍浏醴起义而被捕入狱。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从南京监狱出狱后,立即赶赴汉口前线参加刘家庙战役。身为民军敢死队队长,他两次负伤,血染戎装仍率部坚持奋战,占领刘家庙,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军士气。战后,黄祯祥保留血衣,并绣字以作纪念。阳夏保卫战始于1911年10月18日革命军进攻刘家庙,终于11月27日汉阳失守,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战役,历时40余日,武汉军民付出了一万余人的牺牲,把清军主力牢牢牵制在武汉前线,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件文物真切地记录了革命军将士为捍卫武昌首义胜利成果而英勇奋战,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是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的重要历史物证。

(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袁磊)

266009_xhm_1751299200000@@42148@@.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7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