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实践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华彩珍蓝——河北珐琅艺术展”侧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熊慧彪 苑潇卜 马小颖

2025年4月24日,“华彩珍蓝——河北珐琅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举办。展览由河北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主办,廊坊博物馆、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协办。展览立足河北特色文化资源,创新采用“文物+当代艺术”的展陈模式,系统呈现了珐琅工艺的历史发展脉络,搭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平台,实现了珐琅艺术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转变,为文物活化利用、博物馆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创新策展理念

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

展览以珐琅艺术历史发展为脉络,采用古今对照的展陈方式,清晰呈现珐琅工艺从宫廷御用到民间生活的演变历程,突出传统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展览生动诠释了珐琅工艺的文化价值,系统展示传统工艺的当代活化成果,深刻体现出“守正创新”的保护传承理念,探索出一条让文物“活起来”技艺“传下去”可行路径。

“中西技艺 融合升华”版块系统展示掐丝珐琅与画珐琅两项工艺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专题单元。“金丝嵌彩”以明至清代器物为展品主线,通过时间序列完整呈现掐丝珐琅工艺的演进轨迹。“火铸丹青”精选清代民国时期宫廷精品,系统展示画珐琅技艺特征。展陈方式上,将文物实物与图文资料相结合,辅以历史文献、工艺流程图等辅助展品,严谨呈现两项工艺的技术特点。通过纪年器物的有序排列,记录工艺发展的历史脉络,反映中西技艺的交流与融合。

“器具琳琅 鎏光焕彩”版块通过“仪典万象”“陈设雅趣”“日用百器”三个单元系统展示珐琅器物。“仪典万象”单元精选礼教用器,包括宫廷香炉、太平有象、香筒及七珍八宝等,其工艺精湛,承载着古代礼仪文化的深厚内涵。“陈设雅趣”单元以装饰艺术为主,既有仿古彝器觚、簠、豆,也有各类陈设瓶罐,风格或古朴或精巧,充分展现清代宫廷审美特色。“日用百器”单元突出珐琅器的实用价值,包含饮食器具、文房用品等丰富品类,体现了珐琅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

“承嬗离合 古韵新生”版块聚焦河北珐琅艺术当代新生,以“承古传今”“守艺焕新”两单元,呈现其秉承传统、创新发展,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历程。“承古传今”单元展出遵循传统工艺制作的仿古作品,以明清宫廷御用器物为范本,力求重现传统景泰蓝工艺精髓与艺术神韵,凸显工匠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守艺焕新”单元展示当代创新成果,新一代工艺师在传承传统基础上,积极尝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表现手法,为古老珐琅艺术注入新活力。

展览设计以珐琅艺术的色彩、纹饰与造型为基础,通过材质转换与空间重构,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展陈的融合。主色调选用珐琅经典蓝色,呼应釉彩的庄重瑰丽,奠定统一视觉基调。纹饰设计运用透纱、宣绒布等材质,将传统纹样转化为连续图案,诠释“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造型表现上,等比例放大“铜胎掐丝珐琅莲纹扁瓶”作为空间分隔,通道结合纹样喷绘与光影设计,突显器物造型的典雅之美。

深化区域合作

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河北博物院采用“大馆引领 资源共享”模式,联合承德、廊坊两地博物馆推出珐琅艺术专题展。展览精选承德避暑山庄59件明清珐琅珍品与廊坊5件当代景泰蓝非遗作品,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平台。通过深化合作,三馆在策展过程中实现文物研究、展陈设计、教育推广的全方位合作,既丰富了展览内涵,又促进了地方文化品牌的跨区域传播,为区域博物馆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省级龙头馆,河北博物院着力构建“大馆带小馆”帮扶机制,支持带动中小博物馆协同发展。自2023年入选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以来,河北博物院通过深入市县调研、建立帮带机制等措施,在展览策划、人才培养、文创研发等领域对中小博物馆进行全方位指导。在珐琅展筹备过程中,河北博物院提供策展指导、讲解培训等专业支持。在“古籍文化展”中,与保定市图书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等共享资源、合作办展,共同提升古籍保护与展示水平。这种以省级馆为枢纽,以展览合作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支撑的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系统性帮扶,河北博物院已带动全省中小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社会教育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河北博物院积极拓展跨区域合作领域。作为京津冀文物博物馆学会联盟成员,河北博物院先后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合作,推出“故宫·茶世界”等专题展览,系统展现三地文化的同源脉络。在2025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期间,河北博物院联合京津博物馆策划宫廷文物等主题展览,实现了区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通过跨区域合作,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了展览共推、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为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持久动能。

创新文化表达

激活跨界融合新业态

珐琅展以“活化传承、创新对话”为策展思路,通过将馆藏珐琅文物与当代设计作品并置展示,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展览特别邀请景泰蓝非遗传承人参与创作,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实现了技艺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文物+现代化工艺”的展陈模式,突破了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的局限,成功激活了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近年来,河北博物院持续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发展理念,通过“惠世天工——曲阳石雕艺术展”“一色万象——白瓷艺术展”等特色展览,以创新展陈方式展现传统工艺魅力,有效带动了区域文化产业升级,更通过传统工艺魅力的释放,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深入了解工艺文化,前往当地参观体验,有效促进了文旅消费的持续增长。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河北博物院坚持“展创结合”的实践模式,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围绕珐琅展主题,开发了涵盖生活器具、艺术摆件、时尚配饰等多个系列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完整保留了传统珐琅工艺的文化基因,充分考虑了当代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和审美偏好,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统一。通过建立“展览-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河北博物院形成了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良性循环,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拓宽传播路径

助力文化传承新发展

为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河北博物院推出“探秘多彩珐琅,传承非遗工艺”“探秘景泰蓝,传承吉祥韵”等主题社教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沉浸式体验课程。通过亲手制作珐琅纹样、观摩传统工艺演示等互动环节,为年轻一代搭建起认识传统文化的直观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教育体系构建上,河北博物院遵循“全覆盖、分众化、矩阵化”原则,创新采用“一次转化、分众生成、多课程衔接”模式。将展览中的历史文化、文物知识转化为阶梯式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发难度递进、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建立课程开发、推广实施、课后评估的全流程标准化机制,主动对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为丰富公众观展体验,河北博物院创新采用3D扫描、VR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造珐琅展数字展,对珐琅器等展品进行高清数字化采集。观众可突破时空限制,近距离观赏文物及纹饰细节。同时,推出展览的智慧语音导览,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展示体系。目前,河北博物院已推出44个数字展览,涵盖常设展览、特色临展等。通过数字化实践,拓展了文物展示维度,让观众足不出户享受“云端逛博物馆”的便捷体验,有效提升了文物资源的可及性与观赏性。

为扩大展览影响力,河北博物院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深化文化传播。联合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河北日报等20余家权威媒体,依托其专业资源与传播优势,从历史溯源、技艺传承、文化内涵等角度深入解读珐琅工艺,提升展览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精心策划专栏、专家解读、直播等多样化活动,以短视频等丰富内容形式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传播策略兼顾文化深度与覆盖广度,共吸引近400万人次参与互动,实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创新阐释,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华彩珍蓝——河北珐琅艺术展”的成功举办,全面展示了珐琅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体现了河北博物院在文物活化利用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未来,河北博物院将以创建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为契机,持续深化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博+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强化科研支撑、完善协同机制、创新传播方式,全面提升博物馆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化传承、赋能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5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