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百年文明与记忆的珍贵文物,当它们与“00后”文博热粉们相遇时,将会引发怎样的思想碰撞?
青年人是博物馆的新生力量,是赋予“博物馆热”的活力源泉,更是传续历史的创新群体,尤其是作为Z世代的“00后”,熟练使用各类媒体,用线上“流量”带动了线下的“留量”,成为博物馆里最热门的群体和新生力量。
青岛市曾出台《青岛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打造新时代青年人才聚集高地。青岛市博物馆(简称“青博”)作为城市文脉的传续和传播者,始终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变迁,紧扣“青年友好型”主题,依托本馆既有的社会教育品牌,持续拓展社会教育的外延与内涵,同时关注青年人的价值感与获得感,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以文物为基础的青年活动:志愿服务、夜校学习、夜场导赏、国潮市集、集章打卡等,从文化认同、心理疗愈、社交资本、自我实现等多方面激发青年群体的创造力、参与性,让最古老的历史凝聚最青春的文化力量。
从看客到局内人:文化认同的深度共鸣
文物由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交互,历史的厚重感非但未被消减,反而因观众的参与而更具感染力,使得历史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明清瓷器数量丰富、精品荟萃,并设有瓷器专厅与成熟的陶瓷器系列社教课程。“YOUNG溢夜话——青博青年夜校文博活动”,兼具艺术性、专业性、体验性,还特别注重满足青年观众的高雅品位和知识性需求。优秀青年讲解员担任主讲老师,为同龄人细致讲述明清瓷器纹饰流变的历史渊源,在诗书画意间感悟匠心,年轻人独有的审美力、对藏品的理解力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件件出自青年之手的冰梅纹、青花缠枝莲、Q版仕女图瓷盘,生动再现了他们的创意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年轻观众深有感触:“下班后,可参加夜校学习。活动策划者了解年轻人喜好,我学习了明清瓷器花纹演变,并在瓷盘上绘制作品,表达对古文明的敬意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为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驻青高校志愿者话剧团的大学生们,热情洋溢地现场演绎了自编自导《中国青年说》历史人物先锋剧,还随“流动博物馆”走进了中学的思政课堂。这部剧以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邓恩铭与他母亲在监狱中感人至深的对话为开篇,巧妙地将这一情节与原创展“五月的风——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展”中“邓恩铭家信”展品相结合。观众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牺牲精神,对参演青年而言,这不仅是艺术享受,也是思想政治教育。
精神加油站:逛博物馆是青年人的治愈捷径
作为Z世代的新青年,拥有获得良好文化熏陶和影响的机会与环境,能够深入感受博物馆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与内容。与此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研究表明,参观博物馆能够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其静谧的氛围和专注的体验犹如心理按摩,使博物馆成为他们自我疗愈的理想场所。
青博依托“博琴雅韵”古琴艺术传承教育品牌,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和艺术展示等领域,积极创造丰富的情感价值。在古琴线上新年音乐会上,创新式转化收藏研究、修复保护方面的成果,科普古琴的形制及其天人合一的寓意;邀请岛城古琴名家与青年国风民族乐团,共同奏响新春乐章,祈求弦和岁丰,涵养正气。众多青年人纷纷加入线下公益古琴学习和雅集表演,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心得的平台,还通过古琴乐达到疗愈与养生的效果,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升了技艺,滋养了心灵,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与自己共鸣的音符。
在“博悦·香约吾月:成年人香文化体验活动”中,青年爱好者初识中国香文化,品鉴两款历史名香“东坡闻思香”和“祛疫避瘟香”。在缕缕馨香中精神逐渐放松,静气凝神。通过折香巾、理香灰、填香粉、脱香模、燃篆香,仿佛忘却尘世的纷扰与喧嚣,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从打卡到共创:让文化社交“活”起来
经调研发现,青博社教活动的青年参与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拥有文博知识和对文物的兴趣,积极发展个人爱好,广泛交友,追求知识和体验的满足,以此减少孤独感,展现青年社群特色。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成功建立青年社群,成为传播文化的关键渠道。
打卡章是吸引年轻人的城市文化体验方式,它们通过展览互动让年轻人参与文化故事。分享到社交平台时,这些印章作为文化资本,帮助形成群体认同,并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态度的工具。如推出的“新青年”打卡章,通过文字与印章的设计形式,印下了时代的印记,体现了新时代与觉醒时代的对话感悟;“城市推荐官”系列研学活动的通关印章,精选康有为书法作品中的文字,组成“城市推荐官”专属印章,并将牛舌瓦、古力盖(下水道盖)的线图融入其中,利用近现代建筑的特殊标识性元素扩展文化表达;书法展通过制作套印印章,结合“寿”字和梅兰竹等吉祥图案,展现名家作品,将人文内涵图案化,赋予展品立体感。观众在线上线下进行分享,形成文化身份认同,“文物里的四时花开”打卡活动,将文物元素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定位青年社教媒体行的文化名片,感悟中式浪漫之美。
自我破圈新战场:把热爱变成永续价值
青博每年寒暑假选拔招募优秀在校大学生,他们不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用年轻人的视角,构建起城市文化的青年叙事,实现社会议题的青年化表达。
一场由寒假志愿者策划的孤独症儿童活动在寒假引发热议。大学生团队突破传统公益框架,以“星星的孩子”为情感纽带,通过60余幅孤独症儿童画作构建认知桥梁,将艺术疗愈与青年文化符号融合,展现青博特有人文关怀。活动海报以漩涡状星云隐喻情绪波动,用渐变蓝调诉说交流渴望;“蓝丝带快闪”环节,100余名参与者系着象征包容的蓝丝带合唱《点亮蓝色的星》;设立“未完成的画作”活动,以星星孩子作品为基础,用鲜艳色彩的画笔,让游客自由参与绘画。活动通过青年化的表达方式重新构建社会议题,特别是孤独症议题,不仅突破了公益的界限,还建立了一个从单向教育到多元共创的赋能平台,成为促进社会广泛关注孤独症群体的文化行动的催化剂。
为丰富夜场开放活动,青博在暑假期间特举办“草原之夜”主题夜场活动。经过专业培训的青年暑期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具体设计及部分实施环节中,打破传统展览的静态观赏模式,精心设计了“快闪”沉浸式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舞蹈及少数民族服装秀等多种形式,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导览体验。每一位踏入此境的观众都能化身为历史的亲历者,仿佛置身于古代草原生活之中,感受跨越千年的烟火气息。活动融合古琴、舞蹈、服装秀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历史画卷,使观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草原文化的精髓。活动最终吸引了线上线下观众68万人次参与。
青年人将雅致、探险、无惧困难的精神,与对史实和考古资料的深刻理解巧妙结合,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和感悟力。展览不再是历史的简单堆砌,经过灵活的导赏后,更赋予了青年人独特意义,讲述“历史不再是过去式”的时代价值。
“待你来看中国风”国潮市集活动邀请了十余位国潮青年手工艺爱好者和创业者、青年非遗传承人,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创作出漆扇、蜀绣、汉服、簪花、手串等一系列国潮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在国潮展演区,清微淡远的古琴声,霓裳华服的翩翩起舞,让现场观众在雅致而精巧、浪漫而典雅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年轻人以匠心传承文化、用创意点亮国潮的美韵和活力,国潮传承有了年轻的“心跳”。
青年,不仅是博物馆的打卡者,更是文化的参与者和主导者。青岛市博物馆的社教实践构建了一条独特的进阶路径:以“青年友好型”平台为基石,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体验,营造文化生活空间,关注青年人在博物馆中的获得感与体验感,为参与社会议题提供了多元化平台。为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积极创造“青年驱动型”社教活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