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推动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观察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崔增平

在文化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创产品消费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随着“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博物馆文创开发也成为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在探索中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资源管理体系与创意转化机制。

国内博物馆文创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高度重视馆藏文物资源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性IP构建。一是博物馆文创产品更加注重文化特色元素提取和符号转化,这是博物馆文化设计的核心环节,也是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的优势资源。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开发“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文创产品时,不是简单地复制文物图案,而是从文物的历史背景、织造工艺和象征意义出发,提取星纹、云气纹和吉祥文字等核心元素,开发的五星丝巾、领带、杯垫等产品,既保留了文物原有的美学特征,又通过形状调整和功能增加满足了使用需求。这种“形神兼备”的设计方法,避免了文创产品沦为简单的文物复制品,使其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媒介。二是通过系列化开发策略使文物IP价值最大化。单一文创产品的影响力有限,而围绕核心文物或文化主题进行系列开发,则可以形成品牌效应与市场冲击力。山西博物院打造以“鸟尊”“傅山”“山西古建”等为核心的IP形象系列产品,从生活化的茶杯、雨伞、鼠标垫、文具等到艺术化的丝巾、围巾、饰品等,使传统文化以更系统、更连贯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这种系列化开发不仅降低了单个产品的设计成本,还通过产品间的关联性强化了文化传播的整体效果。三是主题展览联动开发激活文物IP传播。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为文创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与推广平台。如上海博物馆2024年7月引进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同步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并通过展览形成博物馆大文创IP的辐射圈,截至2025年6月初,该展已接待观众达215万人次,展览总营收超6亿元,其中文创及周边衍生品营收超3.5亿元。四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DNA,形成博物馆文创差异化竞争优势。博物馆文创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必须立足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识别度的产品系列。如苏州博物馆的“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种子”成为非常抢手的文创产品,其原因是被赋予了“生生不息”的寓意,让历史文脉以物质形式延续,既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也是文创产品开发思维从“静态”到“活态”的延伸。

跨界融合与创新设计有效拓展博物馆文创发展的边界。一是博物馆积极与高校合作,为博物馆文创设计提供了专业人才与创新思路。高校师生基于历史文物知识的前沿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为传统文物注入了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方式,有效拉近了博物馆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二是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提升博物馆文创整体竞争力。2013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业委员会成立,第一次以产业化联盟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博物馆文创领域,为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搭建了全国性的交流平台。之后一些省级、地市级博物馆协会(学会)相继成立了文创专委会或文创联盟,推动博物馆文创进入区域协作新阶段。这种协作不仅打破了地域鸿沟,还促进了不同城市文化资源的互补与创意人才的流动,为博物馆文创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三是生活场景渗透策略使文创产品真正融入日常。博物馆文创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如能兼具艺术性、实用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则更容易被公众认可。如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推出的动漫形象“阿狸”,将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历史文化融入文创故事,让群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感知传统文化。河南博物院将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工艺品藏入土中,以盲盒的形式出售,吸引了大批文物爱好者。这些以实用功能为载体、以文化传播为内核的设计理念,是博物馆文创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四是餐饮文创融合开辟体验式消费新路径。将饮食文化与文物元素结合,是近年来博物馆文创的创新方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开发了植入骨传导芯片的棒棒糖、四羊方尊造型巧克力、“怡红群芳”主题点心等50余款文创食品。广东省博物馆的咖啡厅则将菜单与当季展览相呼应,推出红楼梦主题食盒、明清主题蛋糕等产品,让观众透过味觉延续文化体验。中秋佳节多家博物馆纷纷推出博物馆文化主题月饼,在传递亲情中传承着历史文化。

科技赋能新时代博物馆文创发展。在数字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博物馆文创开发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与模式创新。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创产品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更重塑了整个文创产业链的运作逻辑。从虚拟IP开发到沉浸式体验设计,从区块链认证到元宇宙展示,数字化与科技赋能正在为博物馆文创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全新路径。其中,3D建模与虚拟展示技术为文物IP开发提供了全新工具。文物数字化模型素材库为文创设计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和便捷的提取渠道。同时,数字建模技术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文创设计的门槛,使更多中小型博物馆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广泛参与文创开发。在博物馆展厅里,AR、VR、XR等技术创造了沉浸式文创体验,让观众看到“文物活起来”的动态展示,这种将静态观赏转变为互动体验的技术应用不仅增强了文创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通过多感官体验加深了观众对文物内涵的理解和记忆。

博物馆文创开发中应持续关注的问题

关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落地执行。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开办企业、收入分配、奖励机制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限制。有的博物馆文创开发缺少专项资金扶持,社会资金无法进入,开发技术无法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政策落地执行的问题,为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提供经费和政策保障。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创产品研发能力。可以通过招募、竞赛、交流等方式,面向高校、社会爱好者,遴选创新创意人才,提升原创能力,提高文创产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把握好博物馆文创研发中的三对关系。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博物馆公益属性决定了文创开发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文创产品消费的公众热情也赋予它助力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博物馆文创应注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文创收入又可反哺博物馆事业发展,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二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产品的开发应以尊重历史、尊重文物为前提,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仅要关注文创产品的销量,更要关注文创文化价值传播以及对观众文化消费升级需求的满足。在守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短期热点与长期价值之间的关系。博物馆文创产品既要关注公众体验导向,借势营销,也要注意把握其适度性,更要注重经典IP的持续培育,形成长期价值。

坚持跨界合作,推进融合发展。一是完善授权方式。坚持开放心态,积极对接不同的市场主体,分类采取直接授权、间接授权方式,让授权指引精准有效搭建起文博单位和市场主体的桥梁,最大程度向社会共享馆藏资源、实现跨界合作。二是积极面向市场。文创产品与博物馆其他文化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必须通过市场这个媒介才能发挥效果。因此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和把握市场规律,推动博物馆文创产品在总量、结构、布局和效益上均衡发展,走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打造之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三是优化分工协作。社会力量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必要生力军,博物馆与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度融合、精细分工、协作共赢,让文创产业基本要素自由流动,必将推进历史文化、创意思维、先进科技和商业模式的有机统一,推出更多有温度、有品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9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