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左江,碧波如练。近日,在2025“美好中国行・走进广西边关国家风景道”采风活动中,媒体团溯江而上,穿梭崇左宁明连绵的喀斯特峰林间,与一场穿越两千年的文明奇迹不期而遇——那峭壁上跃动的赭红岩画,仿佛骆越先民炽热的脉搏仍在鼓荡,诉说着古老图腾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新生。
游船缓缓靠近那片令人屏息的崖壁。“看,那就是花山岩画!”资深讲解员王惠芳手指峭壁,声音里充满敬畏与自豪。斧劈刀削般的崖壁上,千余个粗犷雄健的赭红色图案扑面而来:正身人像双臂高举,似在激昂起舞;浑圆的铜鼓图腾庄严厚重;渡船图像蓄势待发,仿佛下一秒就要破浪而行。这些绘制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神秘符号,以其原始磅礴的生命力,无声地演绎着骆越族群祭祀的虔诚、征战的雄浑与耕作的欢愉。
这面震撼人心的崖壁,绘有中国单体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涂绘类岩画。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岩画类世界遗产,也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其分布于崇左市宁明、龙州等沿江五县区,仅宁明县核心区单体岩画面积就达8000多平方米,1900多个形态各异、清晰可辨的图像,堪称一部镌刻在悬崖上的骆越“百科全书”。
然而,时光的侵蚀从未止步。王惠芳介绍说,“夏季崖壁表面温度能飙升至60℃,夜晚又骤降至20℃以下,剧烈的热胀冷缩让石灰岩山体不断风化、开裂。更棘手的是江水渗透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物——石钟乳,它们像‘钙化伤疤’一样缓慢覆盖着珍贵的图案。” 守护这千年瑰宝,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角力。
“保护花山岩画,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分秒必争。”在花山岩画监测站,景区运营主管苏扬扬介绍道,“自1984年宁明县成立文物管理所起,这场守护的接力就从未停歇,特别是2015年完成的那次历时5年的抢救性修复工程,专家们像‘崖壁医生’一样,用特制的水硬性石灰砂浆精准灌注每一道裂隙,稳住了岩画的‘生命线’。”
如今,依托构建起的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监测预警体系,花山岩画实现了“天上看(卫星遥感)、地上查(人工巡检+传感器)、网上管(数据平台)”的立体化防护网。2020年,《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更让这份守护有了坚实的法律后盾。近年来,密集的病害调查、科学实验和针对性保护工程也持续开展。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花山,如何让这凝固千年的艺术“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花山脚下,曾经默默无闻的珠连村给出了温暖的答案。昔日贫困的小渔村,如今民居错落、民宿众多,空气中飘散着古法红糖的醇香。“以前是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哟!”正在自家红糖作坊忙碌的村民黄阿婆脸上洋溢着笑容,“现在不一样了,游客们来了,听着我们的山歌,尝尝这用老手艺熬的红糖,再看看对面山上的画,那些岩画啊,不再是冷冰冰挂在崖壁上的符号,成了大家心里热乎乎的故事和文化哩!”
在宁明县城,骆越文化宫的建筑语言巧妙融入了岩画中的蛙神、铜鼓等核心元素;大型实景剧《花山》则运用震撼的全息投影技术,让远古神秘的祭祀场景跨越时空,观众在光影交织中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崇左市文旅局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保护不是将其封存进历史的保险箱,而是要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的土壤里焕发新生,在传承中不断生长。” 他介绍,每年的7月15日“花山日”,已成为全民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盛大节日;景区严格实行预约制限流,确保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多学科科研团队持续深入解读岩画在人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独特价值。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正成为传承的新生力量,他们操作无人机进行岩画健康监测,在短视频平台讲述岩画故事,让千年图腾以崭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暮色四合,游船缓缓驶离。回望那面沐浴在金色夕阳中的巨大赭红崖壁,震撼之余,疑问也油然而生:两千多年前的骆越先民,如何攀上这数十米高的绝壁作画?何种神奇的颜料能历经千年风雨而不褪色?这些鬼斧神工之作又承载着怎样的深意?
经过几代研究者数十年的不懈求索,部分千年之谜的答案正逐渐清晰。在作画年代上,研究人员通过岩画中描绘的刀剑、铜鼓、羊角钮钟等器物与考古出土实物的精细比对,确认其风格特征集中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北京大学实验室对覆盖在岩画颜料层上的钟乳石样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指向约2600年前,与器物断代的结论高度吻合。颜料成分之谜也得以部分揭开:光谱分析揭示,那抹穿越千年的赭红,其主要成分是赤铁矿粉。骆越先民将其精心研磨后,混合一种神秘的天然粘结剂,直接绘制于崖壁之上。遗憾的是,这种古代“超级胶水”的具体成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夕阳为古老的岩画披上最壮美的金辉。这面刻写在石头上的生命密码与信仰史诗,正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守护与创新的传承,如同这左江畔的赭红,历久弥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