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交界之处,悠悠流淌的武州川水孕育出一座闪耀着千年文明光辉的艺术瑰宝——云冈石窟。这座兴建于公元5世纪的佛教艺术圣地,不但是北魏王朝宗教信仰与艺术审美的绝妙体现,更是丝绸之路文明相互交融的生动见证。从北魏平城于丝绸之路所占据的关键战略地位,到云冈石窟别具一格的艺术呈现形式;从文物本体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的创新性运用,再到云冈学的学术体系构建以及石窟多元展示利用途径的开拓,云冈石窟的每一处雕刻、每一次保护实践,都在娓娓讲述着文明传承的深刻故事,也持续探索着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对话的全新路径。
北魏平城: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
北魏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同,在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北魏王朝前期的都城,平城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关键枢纽。其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北可直通蒙古草原,西能连接河西走廊,东与东北亚相接,南可抵达中原腹地,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节点。
北魏时期,随着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平城吸引了来自中亚、印度、西域等地的商队、僧侣与工匠。他们带来了异域的商品、宗教信仰以及艺术风格,与中原文化激烈碰撞、深度融合。佛教便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平城,并在此受到北魏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北魏皇室将佛教尊奉为治国的宗教,借佛教思想巩固统治,同时积极扶持佛教艺术的发展。这样的宗教政策,使得平城一跃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中心,大量佛教经典、造像样式从丝绸之路沿线纷至沓来,为云冈石窟的开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平城的繁荣,还体现在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上。北魏统治者积极接纳外来文化,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在平城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身着异域服饰的商人、讲经说法的僧侣,不同语言、不同习俗在这里和谐共生。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为云冈石窟艺术的创新奠定了坚实根基,让云冈石窟得以成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集大成者。
石窟寺保护
文物本体保护。云冈石窟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自然风化以及人为破坏,面临着诸多严峻的保护难题。为守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者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举措。首先,对石窟的地质环境展开深入研究与持续监测。借助地质勘察、环境监测等手段,全面了解石窟所处的地质结构、水文条件以及气候变化对石窟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提供坚实依据。针对风化、渗水等问题,运用加固、防渗等技术对岩体予以保护。比如,采用锚杆加固技术增强岩体稳定性,利用化学注浆材料封堵渗水通道,防止水分对石窟造成进一步侵蚀。其次,对石窟造像进行修复与保护。修复工作严格遵循 “最小干预” 和 “可逆性” 原则,在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对破损、风化的造像展开修复。修复人员通过清理表面污垢、填补裂隙、加固脱落部分等工序,使造像重现原有的形态与风貌。先后完成了第1-4、11-13、20-26、38-40窟的保养维护,同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项目20个,内容涵盖危岩体修复、洞窟加固、文物数字化、山顶考古遗迹保护展示等,总计约7亿元;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及研究机构展开合作,积极探讨文物修复新材料、传统修复材料与工艺的继承发展问题,此外,强化对石窟周边环境的整治。改善石窟周边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人为破坏,设置防护设施,如围墙、栅栏等,避免游客近距离接触石窟,降低人为因素对文物的损害。同时,加强对游客的管理与引导,提升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开辟了崭新思路与方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对云冈石窟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将石窟的空间形态、雕刻细节等信息转化为数字模型,实现对石窟的永久性保存。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精准记录石窟的现状,还可对石窟的演变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通过构建数字模型,研究人员能够分析石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趋势,预测潜在风险,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还能将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传播至世界各地。借助网络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让更多人得以欣赏到云冈石窟的精美艺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云冈石窟的影响力。先后实施了第11、13、14、15、17、19窟数字化采集项目,目前80%的洞窟实现了全数字化保全,计划在“十五五”内全部完成。已建成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机中心是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先进运算与存储中心,五年来获得国家、省级奖项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2024年10月,云冈研究院参赛项目“数据资源汇聚融合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以云冈石窟为例”获2024年“数据要素X”大赛山西分赛一等奖、全国总决赛文化旅游赛道一等奖。“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传承”案例入选2024CCF企业数字化发展优秀案例。
云冈学建设
云冈学是以云冈石窟为研究核心,涵盖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宗教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云冈学的构建旨在深度挖掘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揭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推动云冈石窟研究不断迈向新高度。
在学术研究层面,国内外学者围绕云冈石窟开展了大量深入研究。从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宗教内涵,到石窟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关联、与周边石窟的比较研究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紧密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力推动云冈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展北魏民族学、云冈图像学、丝路文化与民族融合等方面研究,陆续开展并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出版了《云冈石窟窟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云林寺》等学术著作;二是积极编撰《云冈石窟分类全集》《云冈纹饰全集》和《云冈石窟内容总录》《云冈志》等学术著作。全面开展云冈石窟洞窟考古调查,推动形成云冈学与石窟寺考古新格局。组织开展云冈石窟第1、2窟洞窟考古调查,并完成《云冈石窟考古报告·第1、2窟》,预计2035年完成《云冈石窟考古报告·第16—20窟(昙曜五窟)考古报告》(五卷本)。开展云冈石窟周边及大同周边地区中小石窟考古调查,如《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焦山寺石窟》《鹿野苑石窟》等,并完成石窟考古调查报告。
石窟的展示与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3D打印技术的应用。3D打印技术为云冈石窟的展示与利用提供了创新手段。通过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将石窟的三维数据转化为可打印模型,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与原窟比例一致、细节逼真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可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展示,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领略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同时,3D打印复制品还可用于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展览与巡展。举办专题展览是展示云冈石窟文化的重要方式。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博物馆、展览馆,举办以云冈石窟为主题的展览,通过展示石窟造像、壁画、文物等,结合多媒体技术、场景复原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还开展巡展活动,将云冈石窟的艺术精品带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云冈石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网络直播与线上展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和线上展示成为云冈石窟展示与利用的新方式。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观众可实时观看云冈石窟的洞窟、造像,聆听专家讲解,感受石窟的艺术魅力。同时,云冈石窟研究院还建立了线上数字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参观体验。线上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欣赏云冈石窟的艺术之美,扩大了云冈石窟的影响力。
时尚与文化的融合。将云冈石窟的艺术元素融入时尚设计,是对石窟文化的创新性利用。通过与时尚品牌合作,将石窟中的图案、造型等元素应用于服装、饰品、家居用品等设计中,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时尚产品。例如,举办云冈石窟主题时装秀,模特身着融入石窟艺术元素的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将古老的石窟艺术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吸引众多观众关注。这种创新展示与利用方式,不仅让云冈石窟文化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单位:云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