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南军事古城堡修缮保护研究
——基于江西会昌羊角水堡的保护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义峰

羊角水堡,位于江西省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村,是一座军民共用的明代军事城堡,规模宏大,且保存相对完整。通过对羊角水堡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保护现状及修缮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该城堡作为江南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羊角水堡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古代军事和民族交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羊角水堡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色

据《赣州府志》记载:“羊角水堡在会昌之南,南通惠之龙川,潮之程乡、饶平,东连汀之武平、永定,乃数邑之交冲,面赣之门户也”,是明清时期控制通往闽粤水陆通道的咽喉要地。明中期,由于闽粤匪患,成化十九年(1483),官府在羊角水堡提备所驻军防守。嘉靖二十三年(1544)修城墙建羊角水堡。水堡围三百丈,城高三丈,城开三门。羊角水堡在明清400多年间,遭遇战火,见证反抗与杀戮的历史,屡废屡建。民国以后,因城堡被废弃而坍塌。

羊角水堡古建筑颇具特色,空间形态及建筑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特色,东城门条石门额上刻有“通湘门”和“嘉靖甲辰岁(1544)仲冬吉旦立”的年号铭文。古堡还是闽粤经商古驿道,留有圩市、古码头,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古堡内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客家和畲族古祠堂、民居、牌坊建筑,汉族客家先民与畲族同胞和谐交融,共处一堡。羊角水堡内保留了城隍庙、添丁亭、真君庙、汉帝庙、水府庙、神农庙等庙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羊角水堡的保护现状

羊角水堡从始建至今已逾480年,未进行过系统性的保护性修缮工程,建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其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自然侵蚀导致部分建筑构件出现断裂、残损、坍塌、风化等现象。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羊角水堡面临着边缘化和空心化的风险。

羊角水堡的修缮保护利用措施与成效

针对羊角水堡的保护现状,会昌县文物部门联合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修缮保护措施,因地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消除文物安全隐患,保障文物安全。

申报升级法律保护。2004年羊角水堡被会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会昌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羊角水堡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羊角水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羊角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同年8月,羊角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些申报举措得到上级政府部门公布,强有力地筑牢了羊角水堡的文物保护根基,夯实了法律保护基础。

顶层设计规划先行。2013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羊角水堡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和修缮工程的立项,经过反复修改锤炼,耗时三年编制完成。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羊角水堡保护规划。2017年5月,江西省文物局批准实施羊角水堡保护规划。该保护规划的批准实施,对加强羊角水堡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分期分批修缮保护。2015年,羊角水堡维修保护工程启动施工,聘请具有文物修缮保护专业资质的公司开展工作。现已完成了第一期第一部分维修工程、第一期第二部分维修工程、岸坡加固工程、第二期维修工程。

第一期第一部分维修项目(9处古建筑):周氏宗祠、芳叢公祠、瑞香公祠、东城门、东城墙、蓝氏节孝坊、湖南祠、绍福公祠、节文公祠。修缮类型包括古祠堂、古城墙。2015年8月启动了维修工程,2016年9月竣工并通过验收。

第一期第二部分维修项目(13处古建筑):寿眉公祠、蓝氏宗祠、永敬公祠、世能祠、周龙一住宅、南城墙、南城门、西城门、炮楼、城隍庙、添丁亭、贡元碑、平山庙。修缮类型包括古祠堂、古寺庙、古碑刻、古城墙。2016年启动了维修保护工程,2018年完成工程,已通过验收。

岸坡加固工程:2017年以来,由于南城墙西段墙基外侧临水段岸坡受河道水流冲刷,岸坡局部悬空,导致岸坡失稳下滑,进而牵引羊角水堡围墙墙基土体下滑垮塌,影响墙基安全,因此会昌县在加快羊角水堡工程进程的同时,重点进行岸坡加固,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展。岸坡加固工程于2017年2月初开始施工,砌筑红条石河流岸坡,2018年完成岸坡修缮工程,已通过验收。

第二期维修项目(6处古建筑):周九妹祠、烈振祠、彝公祠、周环江祠、凤吉祠、康吉祠,修缮类型主要为古祠堂。2019年6月启动工程,于2020年12月完成修缮工程。2022年6月,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到现场验收,2023年验收合格。

羊角水堡消防工程:2021年9月份进场施工,室内消防设施安装、室外消防管道、室外消防水池建设等子系统建设同时进行。目前工程完成大部分,工程进度在持续推进。

羊角水堡安防工程:2023年10月进场施工,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智慧管理平台、监控中心室外防雷地接体、电气监控管理系统、监控中心建设。目前工程完成大部分进度。

羊角水堡西城墙保护修缮工程:2024年8月进场施工,清除城墙上的灌木,拆除在城墙上搭建的牲畜棚和民房,采用原有城砖和古法工艺进行修复。目前工程持续推进。

宣传教育普及文物。会昌县注重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羊角水堡的文物保护,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会昌县博物馆通过举办文物保护讲座等社会教育活动,吸引游客和羊角村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展厅专门陈列展览了羊角水堡的建筑模型,开展定时讲解活动,通过招募小小讲解员、文物志愿者等方式,与观众进行文物讲解和现场互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博物馆丰富多样的图文展览、文物讲座等活动进入会昌羊角村、羊角小学、羊角水堡古祠堂。这些活动加强了公众教育,提高了羊角村民和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羊角水堡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文旅融合有效利用。羊角水堡探索了文物合理利用的新模式。古堡修缮完成后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不仅提高了古堡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同时羊角水堡与《悟道汉仙岩》光影实景剧、汉仙湖、汉仙温泉、汉仙岩摩崖石刻有效联动,推动了会昌县文旅融合联动发展。会昌县文化馆、会昌县戏剧发展中心在羊角水堡开展非遗活动和戏剧展演。汉调演艺、非遗米果、擂茶工作坊、羊角庙会、古堡摄影等活动轮番上演,精彩纷呈,文化大餐与旅游环游交织相融,提升了羊角水堡的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设立机构巡查保护。会昌县为加强羊角水堡的保护管理力度,建立了专门保护机构羊角水堡保护管理所,制定了详细的保护管理措施,并实施了定期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会昌县文物部门、会昌县博物馆联合筠门岭镇政府、羊角村委会,每月定期对羊角水堡进行安全检查,发现电气线路管线未套管、可燃物乱堆乱放、消防器材过期等文物安全隐患,及时函告使用单位,促进隐患整改消除。文物协管员每周进行古堡巡查,逐级报告巡查情况。

羊角水堡保护利用卓有成效。迄今羊角水堡,修缮保护古建筑面积已超过8000㎡,羊角水堡的整体风貌显著改善。堡内文物古建筑得到有效修缮保护,部分破损建筑已修复加固。同时,岸坡加固工程有效降低了河流滑坡危害南城墙的概率。此外,修缮后的羊角水堡联动汉仙岩、汉仙湖等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有效促进了当地文旅高质量发展。

羊角水堡作为江南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工艺价值。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保护现状及修缮利用措施的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修缮羊角水堡的重要性。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科研与监测以及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工作,确保羊角水堡得到更加全面持续有效保护。

1 (3).jpg

羊角水堡岸坡和南城墙

1 (4).jpg

修缮后的周氏宗祠

1 (5).jpg

羊角水堡航拍全景图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8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