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至8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在郑州荥阳楚湾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在田野发掘期间,以实习学生为主体成立了一支公众考古团队,组织了一系列社区考古活动。本文结合以上活动进行梳理,对以遗址为中心的社区考古工作进行总结与思考。
考古进校园
楚湾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崔庙镇盆窑村。公众考古小组先后在崔庙镇崔庙小学(以下简称“崔庙小学”)和崔庙镇崔庙中学(以下简称“崔庙中学”)开展考古公开课活动,以下从“课堂形式”“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课堂形式
第一堂公开课的地点是崔庙小学,公开课的对象是三四年级的50余位同学们。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公众考古团队希望在传递科学的考古知识的同时,也能兼顾趣味性和互动性,所以安排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课程形式,前半部分侧重于理论学习,后半部分则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这种授课形式在崔庙小学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加第二堂公开课的对象是来自崔庙中学初三年级的50余位同学们。相较于小学生,初三年级的同学们能够理解更复杂、更多的信息,公众考古团队调整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二者的比例,增加了理论教学的比重,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考古学。
课堂教学
两堂公开课的主题都是“考古学是什么”,在设计课程时,团队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制定了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并相应调整课程内容。在崔庙小学,团队成员从“楚湾村在哪里”这一较为生活化的问题入手,引导同学们想象“5000年前的楚湾村”。课程设计上,也没有过多地堆砌理论知识,而是以“鼎”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作为案例,带领同学们拆解“鼎”的前世今生:“它是什么样的”“它用来做什么”“它是如何被我们发现的”“它还能带给我们哪些信息”。我们希望这堂课不仅能引导同学们初步认识考古,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考古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相较于小学生,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考古”也有一定的认识。课程一开始,团队成员便向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考古”这一问题,了解他们眼中的“考古”。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从“挖土前”“挖土中”“挖土后”“不止挖土”四个方面介绍了考古工作的流程,补充了地层学、类型学、植物考古、科技考古等相关知识点,让同学们看到一个更多元、立体的考古学,认识到考古学的重要价值。
实践活动
公众考古团队为崔庙小学的同学们设计的课堂实践活动是制作拼贴诗和绘画。为了让同学们“言之有物”,团队成员提前在楚湾遗址收集了众多素材,包括发掘出土的陶片实物、探方遗迹照、修复完成的遗物照、考古队员的工作照等。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完成了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
对于中学生,团队则安排了“认识陶器”的课堂实践。为了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团队成员们提前准备了颜色、质地、纹饰、部位各不相同的陶片,让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即时运用,按照不同的标准对陶片进行分类,亲手触摸自己“家门口”的历史。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一环节是整堂课中印象最深的部分。
考古进大集
为了更好地融入遗址所在社区,让更多的居民了解楚湾遗址、树立起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公众考古团队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走进当地十天一次的大集,面向崔庙镇居民举办了一场公众考古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介绍。
宣传物料
为了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团队设计了活动海报以及宣传扇。宣传扇的正面印制了当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背面介绍楚湾遗址的概况,从“在哪里”“是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三个部分展开介绍。在撰写楚湾遗址的介绍文案时,尽可能使用生动平实的语言,将陶器描述成“锅碗瓢盆等吃饭的家伙”,将石器描述成“斧刀凿等趁手的工具”,降低居民们理解的门槛。扇子是夏季纳凉的实用好物,团队成员们将宣传扇免费发放给当地居民,受到了大家欢迎。活动当天,居民们踊跃参与现场活动,而活动结束后,“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宣传口号也同扇子一起走进崔庙镇的家家户户。
现场活动
活动前期,团队在当地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崔庙镇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对考古的认知度较低。而活动的举办地集市的人流量较大,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基于以上特点,团队成员策划了简单、直接的活动形式。
活动分为实践和宣传展示两个部分。团队以楚湾遗址出土陶片为切入点,既设计了拼陶片、绘制陶纹等实践活动,又安排了展板、陶片等宣传展示活动。此次活动共设计了三块展板,分别是“了解楚湾”“考古怎么挖”“认识陶器”。这些展板能够帮助居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考古、认识楚湾遗址。
为了吸引更多居民的参与,团队还设计了“问卷抽奖”环节,填写问卷的居民有机会抽取精美的礼品。这一环节既吸引了更多居民参与活动,也为团队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收集了第一手数据。
活动反馈
此次活动共收到有效问卷25份。根据反馈,他们普遍认为“考古进大集”这类社区考古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能够了解家乡历史,也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统计显示,有84%的居民表示愿意继续参加此类社区考古活动。
问卷显示,基本所有的居民都通过电视节目、短视频平台、书籍杂志等媒体渠道来获取与考古相关的信息,仅有16%的居民通过线下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与公众考古活动等亲身体验的方式来了解考古。这就导致大家对于考古的了解主要依赖屏幕上的影像甚至是想象,缺乏更直接、深入的认识。对于当地的楚湾遗址,超过半数的居民表示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而那些表示十分了解的12%的居民,其认识也仅限于知道它是一个考古遗址。通过此次社区考古活动,有72%的居民表示对楚湾遗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遗址的历史年代、考古发掘成果等更具体的信息。这一积极的变化说明社区考古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居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
总结与思考
锁定受众,分层次开展社区教育
社区考古活动要以活动的受众为核心。从活动受众上来看,两场“考古进校园”活动的学生群体分别为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三年级的中学生,而“考古进大集”活动则面向所有的崔庙镇居民。活动前期,公众考古团队提前和学校的老师、政府工作人员沟通,了解此次活动受众是谁、对考古的认识程度等。崔庙小学的老师告诉我们,学校从未开展过“考古进校园”这类活动,也并未组织过参观博物馆等实践活动,因此同学们对考古的了解并不多。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并未过多地强调考古学的抽象定义,而是将问题具象地转化为“鼎的前世今生”——从偶然被弃置埋入地下,到被考古工作者发掘重见天日,通过后期的分析研究解读“鼎”身上包含的历史信息。与崔庙小学的“零基础”不同,楚湾考古队在2023年就前往崔庙中学开展过“考古进校园”活动,有不少同学在当时参观了楚湾遗址的资料整理室,对考古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初中的课程中介绍了考古学的定义、田野发掘的流程、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等较为专业的内容。
崔庙镇当地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就业,常住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和还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而要将考古学、楚湾遗址介绍给并不了解这方面内容的社区居民,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大家不感兴趣怎么办”。为了吸引居民们的关注,设计了“派发宣传扇”和“问卷抽奖”两项活动,吸引居民参与。
以社区为本,培养居民对文化遗产的主体意识
在遗产所在地社区开展考古活动要注意将社区居民与文化遗产连接起来。一方面,社区本地的居民出于对家乡历史的探索欲,有较高的意愿了解当地的遗址,便于考古工作者开展社区考古活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遗产所在地居民在文化遗产管理上的主体意识,动员居民们成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开展社区考古活动时,我们以“崔庙镇人人知道楚湾遗址”为目标,主动与社区居民们分享楚湾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以起到乡土教育的作用。在讲解“灰坑”“墓葬”“地层”等考古学的专业词汇时,也优先选用楚湾遗址的图文材料与研究成果,进一步拉近居民们与楚湾遗址的距离。
在每次的社区考古活动中,我们都会展出楚湾遗址发掘的陶片,居民们也对此最感兴趣。这些陶片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楚湾遗址发掘出土的遗物,能够让居民们直观地感受到考古遗址就在他们的身边;它也是考古队的工作成果,向居民们解释了考古队这群“外地人”究竟在这里做什么。
久久为功,持续推动社区考古
“可持续性”是社区考古的重要特征。自2021年在楚湾遗址考古发掘起,考古队就专门组建了公众考古团队。团队与遗址所在地崔庙镇、盆窑村紧密合作,设计并组织实施了多项社区考古活动。2024年,楚湾公众考古团队继续推进“考古进校园”活动,改进教学设计,提升课程质量,创新活动形式,讲好青少年感兴趣的考古故事。
我们在遗址当地开展的“考古进校园”活动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崔庙中学举办活动当天,我们邀请同学们前往楚湾遗址参观。第二天,部分同学利用假期时间,结伴来到工地现场,考古队员们向同学们介绍了正在发掘的遗迹情况,并让同学们尝试使用了鹤嘴锄、手铲等发掘工具。“考古进大集”活动中,这些同学们也自发来到活动现场,化身“小小考古宣传员”,不仅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来参与活动,还帮助我们用方言向居民们介绍楚湾遗址,成了文化遗产在地传播的新生力量。我们相信,未来这些同学们也将作为崔庙镇的居民继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联动效应。
从小学、初中的课堂,到崔庙镇的乡村大集,楚湾遗址公众考古团队以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扩展社区的外延,致力于让更多的居民认识并理解考古遗址。而这正是公众考古努力实现的目标:将考古学从学术的象牙塔带入公众视野,成为社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让普通大众对考古产生兴趣,让考古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转化为社会知识,从而惠及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考古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附记: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与路径研究”(批准号:24VWB0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