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之志 躬行田野
——河南省“四普”党员青年突击队新乡辉县普查纪行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陶晓龙 李卫国 李博浩

夏日的豫北大地,生机盎然。一支年轻的队伍怀揣着对古代建筑的敬畏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忱,踏上前往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的征程。在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的组织指导下,5名郑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河南省‘四普’党员青年突击队——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大学建筑学联合小分队”,协助辉县市文物保护中心,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普查实习转瞬即逝,对于队员们而言,这段短暂而充实的经历,不仅是一次专业的实践,更是一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洗礼。

使命在肩:

用脚步丈量辉县的文化厚度

辉县是一座坐落于太行山下的古城,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小分队的任务,便是要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的文化厚度,用专业的眼睛发现那些散落在乡野间的“遗珠”。工作内容繁重而具体:前往各个乡镇的村庄,对新发现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现场实地测绘、定点定位、绘制建筑草图、记录文物信息……每一项都要求精准、细致,丝毫马虎不得。一路上,队员们踏过崎岖的山路、陡峭的坡道,从山中的古村落、老民居,到田间地头的古旧庙宇,记录下中原大地的历史变迁。

在普查石头乡的一个古村时,队员们发现一座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院落主人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他热情地讲述着这座老宅的历史。院落的布局、墙体的砌筑方式、木雕的纹饰,无不透露出豫北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队员们立刻展开工作:有的负责用普查设备进行精确定位,确保每一处文物点都能在全国文物“一张图”上找到自己的坐标;有的一丝不苟地进行现场测绘,从建筑的整体开间、进深,到门窗尺寸,都用手中的笔和尺记录下来;剩下的则负责与当地村民沟通,记录关于这座建筑的口述历史和相关传说,这些“活”的信息,为冰冷的建筑注入了温度与灵魂。

山路崎岖,骄阳似火,汗水浸湿了这些年轻人的衣衫,但大家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发现的喜悦和工作的激情。每当一处新的文物点被确认,一张测绘草图被完成,队员的心中就充满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这是一种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祖国大地的自豪,是一种亲手触摸历史、守护文明的幸福。

学以致用:

在磨砺中收获成长

如果说白天的实地调研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那么夜晚的内业整理则是对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锤炼。结束了一天的奔波,队员们往往顾不上休息,就立刻回到驻地,将白天的测绘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汇总。

在电脑前,大家将手绘的草图制作成精准的CAD图纸,将采集到的信息一条一条地录入普查系统。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再次碰撞、融合的过程。在学校里,队员们学习了各种建筑史知识、测绘技术,但当真正面对一座座历经风雨的古建筑时,才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局限性。

那段时间,大家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正是这种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帮助小分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队员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文物普查的全套流程和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提升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青春向党:

让党旗在普查一线高高飘扬

在普查工作中,队员们不仅是技术员,更是党的文物保护政策的宣传员。大家耐心地向当地村民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倾听他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大部分村民都对文物普查工作给予理解,或者主动为普查工作提供帮助,村委会工作人员陪着小分队一起跋山涉水,联系沟通当地村民。

通过普查,大家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事业不仅仅是文物工作者的事情,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守护好它们,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连续18天的普查实习中,小分队跋涉过漫长的山路,体会过新发现的喜悦,收获了刻骨铭心的体验。在离开辉县前夕,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不舍与眷恋。回望这段日子,有攀登的艰辛,有发现的喜悦,有深夜的坚守,更有成长的蜕变。这段经历,如同一颗种子,在每个队员心中深深扎下了根,让大家对“建筑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文化遗产保护”这项事业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辉县之行,是大家学习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让大家明白了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年轻学子们将继续秉持“青衿之志,躬行田野”的信念,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为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07183338.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1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