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呼吁博物馆要积极应对挑战和机遇,与时代共振,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可持续发展引航。革命文物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不仅是博物馆赓续精神血脉、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载体,更是参与国际文明对话、讲述中国故事的核心资源。在此背景下,积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关乎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建设和人类文明互鉴的系统性工程。
革命文物保护的创新实践
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防保护的理念革新。传统的革命文物保护多以抢救性修复为主,虽然能暂时挽救文物安全,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投入成本高昂。随着对革命文物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预防性保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如《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便提出要统筹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有效推动革命文物保护的理念革新。此外,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为革命文物预防保护实践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湖南、陕西等省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在文物保存环境中部署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了环境控制、监测、评估和精准调控等。这种主动防御措施确保了文物能处于稳定保存环境,显著降低文物病害的发生。
智慧化与数字化技术为革命文物保护提供新路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要求在推进革命文物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指引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逐步应用到革命文物保护中,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信息化形态逐渐形成。利用三维激光扫描、高分辨率成像等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三维数字化档案,可实现文物形态的永久保存,在此基础上开展虚拟仿真修复还能减少修复风险,提高修复效率和准确性。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等对文物表面及内部结构开展数据分析,能够自动识别病害类型和程度,并通过对比历史修复案例推断病害成因,建立修复方案,提高修复效率。
多方协同参与的保护模式逐步构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领域、部门,需要政府、科研、教育机构及公众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当前,在政策支持及多部门推动下,社会各界力量正在积极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并形成多方协同共治格局。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共建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向学术驱动型发展;在文旅融合实践中,以革命文物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并开发虚拟互动、沉浸体验、红色研学活动等项目,一方面能通过旅游讲好红色故事,另一方面利用旅游营收为文物保护修缮等提供资金支持,形成良性互动。此外,不同地区结合自身情况,通过认养革命文物、建立线上线下巡查监督等方式,推动全民参与保护。
新材料与技术研发为攻克保护难题提供支撑。革命文物来源广泛、材质多样,许多文物经历了恶劣环境和岁月侵蚀,导致材料老化、短缺以及技术工艺失传等问题,对保护修复造成极大困难。前沿领域的新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应用到革命文物保护中,使得革命文物修复材料实现从“物理修补”到“分子级干预”的跨越。尤其是针对纸制品、纺织品等易于损坏且修复难度大的文物,酶催化原理生物仿生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使用,有助于解决纸质加固、生物虫害防治等难题。
革命文物保护创新实践中的潜在挑战
区域技术应用失衡制约均衡发展。尽管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但受人才、资金、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革命文物保护存在技术应用失衡问题。发达地区凭借资金与人才优势,已构建起涵盖智能监测、数字孪生的全链条保护体系,能够全面深入开展保护工作;而部分县级革命类博物馆因年维护经费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连基础环境调控设备都难以保障,数字化保护技术覆盖率更是明显落后。这种技术应用差距和不平衡严重制约革命文物完整性保护和历史价值传承。
技术伦理与数据安全风险凸显。随着数字化技术等在革命文物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风险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智能算法对革命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理解不足,在病害识别、修复方案制定等过程中存在算法偏见或者误判风险,可能导致历史价值误读、文物修复失真等问题,进而影响文物修复安全;另一方面,革命文物数字档案蕴含丰富的资源数据,价值极高,一旦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将给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全民参与模式下专业化和可持续性有待提升。全社会参与的革命文物保护模式虽然在广泛动员、扩大参与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专业性和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由于公众普遍缺乏专业文物保护知识和技能,可能在认养、维护、监督等环节中对革命文物造成无意识的损坏,致使文物难以发挥实质作用。部分文旅融合项目在商业开发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革命文物周边环境风貌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文物安全及教育功能和价值作用的发挥,这些潜在挑战都背离革命文物保护的初衷。
应对挑战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注重文物本体安全及价值传承。革命文物作为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革命文物要始终将文物的本体安全与价值保护置于首位,无论是利用新型材料、数字化手段开展预防保护、修复,还是融合旅游发展、引导社会参与保护,都要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不损害文物价值,防止因技术使用不当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同时,要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涵,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构建完整的革命文物价值体系,为保护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针对性推进技术研发和人才支持。针对县级革命类博物馆等面临的人员匮乏、资金不足、技术薄弱等现状,可探索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鼓励科研机构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维护简单的技术设备,满足实际需求。此外,可以实施人才和技术共享支持策略,开展定向培养计划,在高校、职业院校开设专门针对革命文物保护的专业课程,为基层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搭建线上技术支持平台,汇聚行业专家为县级革命类博物馆等提供远程技术指导与问题解答,缩小区域间技术应用差距。
三是完善数字化使用规范和制度政策。技术革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何科学安全地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是革命文物保护面临的新挑战。要针对数字化技术在革命文物保护应用中的问题,加快制定专门适用于AI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明确智能算法应用场景、标准等,并加强算法标准审核,确保尊重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化价值。此外,针对性建立严格的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革命文物数据存储、传输、使用的安全标准,并对数字化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确保革命文物数据安全。
四是强化对社会参与的引导和监管。社会多方协同参与是发挥革命文物教育价值、提升革命文物保护效能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专业性不足、可持续性较弱的问题,需通过政府引导,制定系统的全民参与规划,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可选取试点,探索建立规范化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与激励模式,根据服务时长与质量给予相应奖励,提高公众参与的专业性和持续性。加强对文旅融合项目的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同时组织革命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在红色旅游项目开发的各阶段开展科学评估和指导,确保革命文物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与价值传承。
(作者单位: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