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
打造红色文旅融合新样板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雷红香 徐冰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同时也是革命老根据地县。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浙西南和浙闽边界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闽东独立师、红军挺进师在此建立了多处战时根据地。刘英、粟裕、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队伍辗转梅岐、毛垟、家地等地,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历史印记。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和畲族文化交相辉映,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博物馆不仅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更是展示红色文化和畲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以“内容”为王,

让革命文物讲述百年风华

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坐标。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以下简称“景宁畲族博物馆”)藏有民国粉彩瓷印泥盒、抗战棕垫等200余件(套)珍贵革命文物,但传统说明牌信息单薄,难以传递深层价值。近年来,景宁畲族博物馆创新工作思路,深挖文物内涵,通过系统梳理馆藏文物数据,强化畲族革命文化研究,深化精神内涵阐释。以馆藏二级文物“1949年土药炮”的保护研究为例,博物馆通过寻访征集亲历者、田野调查、史料查证,不仅考证确认了这件总长230厘米的铁木复合材质文物作为大张坑村畲族民兵连解放景宁关键武器的历史地位,更还原了以雷景三同志为代表的畲族民兵浴血奋战、改天换地的壮烈篇章——将昔日的穷山恶水建设成如今的绿水青山。同时,博物馆利用新媒体,制作《畲族红色印记——1949年土药炮》等短视频,生动再现峥嵘岁月。这些举措让热血故事穿越时空,使红色精神触手可及,在拓宽传播场景的同时,更满足了公众对历史的追寻与情感共鸣,激励后人续写畲乡发展新传奇。

以“现代博览园”为向,

打破传统博物馆景区局限

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日益紧密,旅游已成为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重要载体。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博物馆正逐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景宁畲族博物馆在景区化建设中借鉴“博览园”模式,秉持“全域博物馆”理念,紧盯“把畲族文化做到极致”这一目标要求,实施联动推进,并联发展。在自身实践中,该馆积极以自身提质升级为主体,延伸式、配套式推进畲族文化集中式体验区、畲族文化工艺商品街区和畲族文化原生态体验区建设,形成文化展示体验核心圈,完成一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景宁畲族博物馆基本陈列实现从静态到动态调整,博物馆园区新增非遗体验项目。

2013年12月,景宁畲族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精准开展博物馆硬件和软件的综合提升。硬件方面:一是建设五个特色主题小木屋,让具备畲族文化意义的畲医药、根雕、畲族银饰、陶艺、草鞋等能在博物馆区块常态化展示。二是在博物馆景观水塘新建田野水车,让水声、歌声与古朴建筑融合在一起,成为该馆灵动的文化符号。三是按照打造国家级畲族博物馆的要求,扎实推进馆藏文物的丰富和充实工作。组织专门工作组到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征集文物。软件方面:一是依托现有浙江畲族歌舞团资源,推出畲族红色题材旅游剧目《畲秀·千年山哈》,每周在山哈大剧院开展常态化演出,该剧自2024年4月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30余场,观演人数2万余人,文化展示效果和产业带动力明显增强,树立文旅融合示范标杆。二是继续完善畲族迎宾仪式,针对不同群体,创新推出差异化迎宾服务,让游客感受畲乡人民的热情。三是在博物馆展陈区、迎宾入口及文化中心广场处,完善推出畲族传统体育龙接凤、操石磉、押加、赶野猪等畲族体育项目,增强游客参与感与文化获得感。

以“文化产品”为媒,

让红色文化走进群众生活

景宁畲族博物馆以“弘扬畲族红色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品位”为战略,秉持“创造精品文化,提升影响力”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了观众,一切源于创新”的发展理念,为社会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同时,以“创造畲族红色文化精品,传承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核心品牌定位,致力于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的重要平台。

景宁畲族博物馆的品牌Logo设计融合艺术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以“畲”字为原型,巧妙融入畲族彩带编织网格和意符文字特征进行重构。标志选用中国传统赤与丹色,既象征畲族忠勇品性,也寓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美好愿景,整体设计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鲜明畲族特色,亲和易识。在文创方面,博物馆采取开放合作策略,积极对接企业优势资源,将馆藏的彩带纹样、民族文字、特色图腾等畲族文化元素与企业产业资源深度结合,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不仅拓展了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更通过多点布局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为畲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代表性作品如《彩带王》,长350厘米,宽7厘米,是一件融合时代特征的汉字织纹彩带。作品以红色为主色调,呼应畲族忠勇,并织有56个民族名称,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红色文化产品以馆藏革命文物为元素,深入挖掘能体现畲族红色文化魅力的信息和设计元素。通过现代艺术设计的多样化手法,结合实用性载体,打造不同产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如红色主题T恤、红军布鞋、行军壶等,让红色文化特色融入现代生活。

以“一馆三区”为基,

融入地域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景宁畲族自治县红色文物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梅岐、英川、毛垟等偏远山区及市县边界,交通条件相对滞后。这些区域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还兼具优质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畲族文化,但因区位限制,长期处于各自发展的状态,制约了整体效能的发挥。推动区域协同合作,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关键路径。博物馆与景宁红色旅游景区已建立起紧密的联动合作机制,通过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文旅资源,实现馆藏文物与景区资源的优势互补与有机融合。

鉴于资源点呈片区化分布,全县红色旅游形成“一馆三区”的空间结构模式。一馆,即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是浙江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要展示畲族同胞在抗战中的忠勇精神。该馆推出红色文化套餐:看一场红色展览,浙西南革命文物展通过图文与实物(如弹匣、功劳证、勋章)结合,再现革命历史,展现军民鱼水情;听一堂红色课堂,聆听畲汉群众英勇护卫红军的革命事迹,深刻感受革命情谊;唱一首红色畲歌,传承人原生态畲歌唱响红色记忆;做一双红色草鞋,学习编制红军革命草鞋,感悟浙西南革命者不畏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看一场红色大戏,原创民族歌舞剧《畲秀·千年山哈》以红色革命历史为题材,融合畲族歌舞、工艺、服饰等民族文化特色元素,展示畲族坚韧不拔、忠厚热诚、和谐奋进的精神品质。三区,即梅岐乡桂远村忠勇畲乡党政教育基地、毛垟乡畲乡民俗实践基地、英川镇茶园村“红+绿”红军美食产业融合基地。

“一馆三区”资源各具特色,取长补短,突出特点,结合各片区现有的红色主题展示和教学设施,挖掘并突出各片区内历史事件的独特性,形成景宁畲族自治县红色旅游线路的整体。

在推广方面,以直接渠道为主,间接渠道为辅。特别是针对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单位团队游,建立以单位团队游带动畲族文化体验游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合作渠道,与高校建立馆校合作机制,组织学生开展博物馆研学活动,针对不同团体提供不同的讲解和服务。

激情燃烧的红色年代,在畲族聚居最集中的浙西南、闽东地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建立起革命根据地。景宁畲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谱写了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景宁畲族博物馆开展红色旅游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研究,从内容生产、博览园建设、品牌与文创设计、特色文旅线路打造等方面,全面提升了景宁畲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拓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50707203232.jpg

小小讲解员培训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23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