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读城看保定
河北中小博物馆质量提升取得新成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河北省文物局 保定市文物局

近年来,河北着力做好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工作,推动全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6月,河北省备案博物馆已达406家,其中389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石家庄、承德、保定、沧州、邯郸等5个设区市的“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尤以保定市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稳健,6月10日,保定实现备案博物馆总数100座,成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河北样本。



深入挖掘

打造“百馆之城”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自古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冲与文明交汇的枢纽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2022年,河北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试点城市的构想,保定市率先响应,市人民政府与省文物局签订《共建保定“博物馆之城”框架合作协议》,随后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出台《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并与《保定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实现了市域范围内博物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锚定2025年底建设“百馆之城”目标。2023年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河北博物院签订《推动保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同年《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印发,并将80余万元列入预算用于专项补助。通过突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注重量质并举、彰显品牌效应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激发“博物馆之城”建设新动能,助力中小博物馆建设提质增效、有序发展,积极构建百馆蓝图空间体系。2025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挖掘潜力繁荣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若干措施》,将“重点培育保定‘博物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牌”列为举措之一。从2022到2025年,不到4年的时间里,保定市博物馆数量从“23”到“100”的数字进阶,“百馆之城”目标提前实现。77家博物馆的诞生,见证了保定市从规划出台到资金扶持、从机制创新到公助民办的全面突破,展现了保定文化传承发展的魄力和决心。



千年积淀

铸就“博物馆之城”文化根基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多个重要时刻,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可移动文物2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这里曾是文化交流交融的燕南赵北之地,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基地之一,这些都为“博物馆之城”建设铸就坚实的根基。莲池书院博物馆诉说着清代直隶省最高学府的文脉绵长;淮军公所博物馆的开放,激起古城新的打卡热潮;保定军校纪念馆陈列着中国近代史上正规陆军军校的风云往事;晋察冀边区银行筹备处旧址博物馆中,红色金融的初心依然滚烫。从直隶总督署“半部清史写照”的厚重历史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红色记忆,从曲阳石雕的精湛技艺到安国药都的千年传承,历史的印记在当代重新点亮,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成为博物馆生长的沃土。保定市博物馆迁入新馆,打造了“保定故事——保定历史文化陈列”“太行龙脊——保定长城历史文化展”等一批精品展览,为观众解读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非遗主题博物馆蓬勃发展,涿州市德荣斋蛋雕艺术博物馆里,一枚枚薄如蝉翼的镂雕蛋壳,让微雕技艺在展柜中突破“掌中艺术”的局限;涞水县掐丝珐琅博物馆内,金丝与釉料交织的吉祥纹样,90后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的“点蓝”工序,让参观者亲眼见证从矿石粉末到流光溢彩的蜕变。在这里,琢玉的铿锵、织布的经纬、唱念的腔调,都在展陈空间里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古城的千年文脉。



创新模式

激发“博物馆之城”建设活力



推出“大馆带小馆”模式,借助河北博物院龙头馆优势,在展览策划与引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等领域深化合作,顺利完成保定市博物馆“保定文物”数字展示项目。着眼于中小博物馆的均衡发展,通过组织专业人才培养、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为基层文博注入专业力量,提升基层服务的温度与质感。

保定“博物馆之城”建设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开放包容的办馆理念。2024年,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落成,迅速跃升为古城保定崭新的文化地标。保定市专门设立编制20人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搭建起坚实的运营框架;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之名,出台《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人才激励措施》,从人才引进到科研科普,从运营管理到待遇保障,全方位为人才铺设发展之路。“三权分置”的创新实践,通过将资产使用权、藏品归属权、管理运营权合理分离,构建起权责明晰的运营体系,开启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的高效运营之门,成为保定市最受大众欢迎的文化场馆。

顺平县民俗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腰山王氏庄园内,场地由顺平县文旅局无偿提供,既解决了社会力量办馆场地缺失的难题,又满足了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直达基层。而“公助民办”的创新举措,为“博物馆之城”建设开辟新道路。



多措并举

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持续发力



在河北省文物局等上级部门支持和指导下,保定市以协同奋进之姿,精心雕琢场馆建设,不断打造文博新地标,共绘文博事业壮丽画卷。借助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河北省主会场等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在全省中小博物馆质量提升工程中,保定市易县博物馆、涿州博物馆先后列入第一、二批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名单,并给予资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河北省文物局组织的“一眼千年 馆长带你看文物”河北文博系列探秘直播活动,又先后对两馆进行深度宣传,直播浏览量达40多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两馆影响力;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匠心营造400平方米沉浸式空间,让历史场景“活”起来;淮军公所博物馆以智慧化建设为翼,构建起集互动、体验、跨界于一体的戏曲文化矩阵,让传统艺术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活力;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则以自然科普为窗,打开城市文博新视野,成为京津冀央地共建的典范之作。

保定深耕“博物馆之城”建设,成立博物馆学会规范行业发展,打造系列文博活动塑造品牌文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内育外引”双轮驱动,既深耕本土人才培养沃土,又广纳四海贤才。除积极派员参加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举办的全省中小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全省中小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全省中小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培训班外,定期举办文博人才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吸引科研、策展等领域的人才汇聚,为古城发展注入前沿的文博理念。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保定积极牵线驻保高校,创新推出“馆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高校文博专业师生走进博物馆,参与展览策划、文物整理等实践项目;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则受聘为高校客座教授,将一线工作经验融入大学课堂教学。通过深度合作,既为高校学生搭建起实践的舞台,也让博物馆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实现学术研究与文博实践的良性互动,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产业和教育

与“博物馆之城”建设融合发展



保定紧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历史契机,以“医车电数游”五大主导产业为骨架,叠加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型现代农业,构建起“7+N”产业矩阵。保定市印刷博物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望都县菌文化博物馆、高碑店门窗博物馆等一批特色行业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成为解锁城市经济文化密码的窗口。

保定有19所高等院校,以高校为支点,构筑起人才、智慧和文化的高地。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博物馆、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计算机博物馆等一批高校博物馆,在保定“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版图上,书写着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交融共生的新篇章。

太行山脉的苍劲与华北平原的广袤在此交织,造就了保定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拥有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15处。涞源县白石山地质博物馆等一批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应势而起,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构建起读懂华北地质演化的“活态教科书”。



活化利用

拓展“博物馆之城”社会功能



近年来,保定的文博场馆以丰富多元的活动与贴心举措,推出分众化的惠民举措,滋养观众的精神世界,让文博之光点亮市民生活。全市博物馆、纪念馆纷纷化身“第二课堂”,科普讲座、手工体验、公益讲解等等,吸引着观众驻足,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群体,有效激发“博物馆之城”建设动能。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特色和研究专业优势,开展“我在保定修化石”“恐龙守夜人”、科普课程、户外研学营、科学公益讲堂等系列活动。目前,该馆联合中国科学院7位各领域专家走进保定10所中小学,进行了12场公益科普讲座,线上线下吸引了近1.4万名师生参与。保定市博物馆匠心打造“遗产里的美育课堂”“多巴胺文物小课堂”等研学品牌,开辟“大学生专场”,带领高校学子“访碑读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的“行走的思政课”持续走进校园,让历史与当下对话。保定市蜜蜂博物馆的科普课堂走入中小学,为孩子们打开大自然的奥秘之门。在重大节日、节气到来之际,各文博场馆纷纷延长开放时间,如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莲池书院博物馆、保定淮军公所博物馆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开放时间,举办夜游活动。同时各博物馆还推出“两票换一票”的惠民政策,上演盲盒情景短剧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享受。此外,通过优化交通线路、完善场馆周边配套,让市民游客能够更轻松、舒适地走进文博场馆。这些惠民提质的举措,让博物馆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保定博物馆护照》哪里还能买到?”这件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文创好物,早已成为保定“博物馆之城”的闪亮名片。自2024年首版问世,新春限定万份免费护照转瞬被热情的观众捧入怀中;2024年“五一”前期推出迭代升级的2.0版本,线上线下持续热销,将保定的文化魅力带向四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保定推出“博物万象・百馆之城——5·18博物馆市集嘉年华”,展示保定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文化生机。同时还推出精彩的文化展演活动,从“博物馆里的保定记忆”诗歌的深情诉说,到“五月,来保定看博物馆”的诗意邀约,再到活力四射的歌舞快闪,艺术与历史在此交融,传统与现代激情碰撞。系列文化活动的推出,让“百馆之城 宝藏保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蔓延,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光芒愈发耀眼夺目。



久久为功

书写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保定“博物馆之城”建设初显成效,“百馆之城”以42家国有博物馆为骨干,58家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十大主题类别的博物馆体系日益完善,有效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74.25万人次,同比增长9.11%;实现文旅消费57.27亿元,同比增长10.62%。

保定“百馆之城”建设,为河北省中小博物馆提升工作提供了新模式。河北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富矿,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省的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致力于博物馆“量质双升”,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场景,积极拓展文化交流渠道,不断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在新时期的城市建设、城市软实力提升中,展现“博物馆的力量”。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0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