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探寻商人的动物世界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齐峰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在展出“看・见殷商”特展。斑驳的青铜与古朴的甲骨静静陈列,仿佛在低语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动物与商人的生活深度交织,构筑起一个神秘而多元的动物世界。

神话中的神使:玄鸟生商的传奇

商人的起源,与一种神秘的鸟类——玄鸟紧密相连。根据《诗经・商颂》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的传说,将玄鸟塑造为商族诞生的关键。尽管玄鸟究竟为何种鸟类尚无定论,但它无疑承载着商人对祖先起源的神圣想象,作为沟通天地的神使,在商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着崇高地位,凸显了商周时期人们对动物的崇拜意识,以及动物在天人之间的特殊功能。这种神话传说,成为商人动物崇拜的源头,为整个殷商动物文化奠定了神秘的基调。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司  母铜方壶,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方壶在细节处呼应着鸟等动物元素的神秘意涵,肩部的浮雕怪鸟,虽难断言是否为玄鸟,但在造型与装饰逻辑上,延续着商人对鸟类神性的推崇。底中部“司  母”三字,据王国维研究,周代铜器铭文中所称的“某母”皆是女字(别名)。“  母”可能是妇好的字,“司”作祭祀解,这组铜器可能是妇好的母族为她所作的祭器。如此,器物成为串联神话、祭祀与生活的文化载体。

同样出自妇好墓的一对鸮尊,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各藏一件。这对青铜器以独特的仿生造型,将动物与宗教、身份的关联具象化。妇好鸮尊侧视,头微昂,圆眼宽喙,小耳高冠,胸略外突,双翅揜合。鸮尊面部与胸部各有一条扉棱,器通体满布复层花纹,以蟠蛇、鸮和兽面纹为主纹,并以夔纹、羽翅及蝉等纹样为辅助花纹,装饰艺术夸张。鸮在商代被赋予特殊宗教意义,这对鸮尊以独特造型与多重象征,成为解读商代宗教、军事及性别角色的关键物证,恰似玄鸟神话的器物化延伸,诠释动物如何承载商人精神信仰。

祭祀中的牺牲:多样动物的神圣献祭

在殷商,祭祀是 “国之大事”,动物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殷墟祭祀坑中,马、牛、象、猪、狗、羊等动物骨骼与人类骨骸一同出现,印证其神圣角色。

牛,因其力量与温顺,常被大量用于祭祀,甲骨文中甚至有一次性用千头牛祭祀的记载。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的亚长牛尊,体态健壮肥硕,其体貌特征都生动逼真。牛尊的外部遍布纹饰,纹饰繁缛,有动物26个以上,计虎4个(2大、2小)、鸟2个、鱼2个、兽面4个、夔14个以上。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二字 。这件牛尊的原型,据专家推测是当时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圣水牛。研究表明,殷墟时期的水牛与家养牛不同,仍为野生。圣水牛不是一般的水牛,具有野性和攻击性。有专家认为,甲骨文主要记载中常见的“兕”或许并非犀牛而正是这种野生的圣水牛。也许是因为气候原因或者是捕杀过度,亚长牛尊的原型圣水牛于西周后灭绝,而亚长牛尊却用艺术的形式保留了圣水牛的形制。亚长牛尊虽为礼器,却以艺术化的牛形象,暗示着牛在祭祀、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复杂纹饰里的虎、鸟、鱼等动物,也折射出牛在祭祀中的核心地位及与虎、鸟等动物共存的祭祀场景。

1960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了一座骨器手工业作坊遗址,时代大致与妇好墓相近,其中出土了大量骨料、骨半成品以及一些青铜工具、磨石等。骨料能辨识的有牛、猪、狗、羊等种属,侧面印证了祭祀、生活对动物资源的依赖。装饰纹样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蟠龙、虎、牛头、蛇、鹅、鸟、蝉、蚕和虎扑人头纹等,既是装饰纹样起源的见证,也为研究动物在商代的分类、用途,提供直观形象参考。

占卜中的灵物:龟甲牛骨的神秘裂纹

殷商占卜活动频繁,龟甲与牛骨为核心材料。占卜者钻孔烫灼后,依裂纹解读神谕。龟因长寿神秘被视作灵物,其甲片甚至从南方远道而来。小屯村、侯家庄南地等遗址的发掘共获得甲骨逾24900片,这些经科学发掘所取得的资料,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YH127坑出土的刻字甲骨逾17000片,绝大多数为卜甲,完整龟甲约300个,同坑所出的甲骨卜辞均出于武丁时期,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陕西清涧寨沟出土的牛肩胛骨卜骨(残长20.6厘米),12个凿痕中8处留灼痕,见证牛骨在沟通天地中的作用。还有刘家塔商代墓葬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一组商鳄鱼骨板,共60片,呈方形、菱形或椭圆形的片状。鳄鱼骨板一面布满小凹窝,一面有类似布纹的自然纹理。鳄鱼骨板,虽未如龟甲牛骨般留存占卜灼痕与卜辞,却以独特形态,为解读商文化传承打开新视角。从工艺角度看,骨板上不规则分布的小凹窝与自然纹理,反映商代对动物材料的精细处理技术,为研究当时的工艺传承提供实物样本;从文化功能观之,其出土于可能为商时期区域方国首领墓葬遗址的背景,侧面印证占卜活动的庄重与频繁——即便未直接承载神谕,鳄鱼因生存环境特殊被纳入仪式用品体系,足见商人对“动物灵力”的广泛挖掘。

由此推测,鳄鱼骨板与龟甲牛骨共同构建商代“动物通神”信仰图景:龟甲牛骨凭灼痕裂纹传递神意,鳄鱼骨板以特殊材质参与仪式,二者从不同层面,折射商人相信动物可沟通天地、预知未来的超自然观念。

青铜器上的精魂:动物纹饰的神秘寓意

商周青铜器的表面纹饰多取材于动物,虎的威严、牛的力量、鸮的神秘皆被刻画其上。山西博物院藏1958年山西石楼出土的龙形觥,堪称动物纹饰的集大成者。龙形觥的纹饰将鳄鱼、龙、蛇等水生动物与神鸟组合,既延续了商人对“水泽灵物”的崇拜,也暗合张光直先生提出的“动物纹样协助巫觋通神”的观点,成为青铜器作为人神媒介的典型例证。此外,司  母铜方壶上的蝉纹、龙纹与兽面纹,妇好鸮尊的鸮形造型,皆与龙形觥的纹饰体系形成呼应,它们共同以动物形象构建神秘的视觉空间。

甘肃省博物馆藏西周早期的虎纹钺,虽属周文化,却以虎纹延续了商文明中“虎为权力象征”的传统。钺身威严的虎纹不仅是军事权威的符号,更暗含动物作为“神权载体”的深意。这种将猛兽形象与权力绑定的文化逻辑,在后世电影创意中被转化为武器设计的灵感来源,如电影《哪吒2》中以虎纹钺为原型的兵器造型,让三千年前的青铜纹样在今天的银幕上焕发新生。

商人的动物世界:神秘、信仰与文明共生的图景

商人的动物世界,是一个充满神秘与敬畏、实用与信仰的多元世界。从神话到现实,动物贯穿于殷商文明的脉络,成为理解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宗教的关键密码。透过司  母铜方壶、鸮尊、亚长牛尊等一件件殷商文物,我们得以一窥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动物世界”,感受三千年前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羁绊,触摸历史长河中动物与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脉搏。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4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