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助力城市更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金磊

日前,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与北方工业大学共同举办“守护传承 阐释创新——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及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契合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的主题,以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改革创新之思,启迪人们城市发展建设是硬道理,坚守文脉保护同样是硬道理。作为上述学术活动的策划及主办方,对其亮点谈几点感受。

启幕20世纪建筑遗产两大主题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提出对文物与遗产价值既要科学阐释,也要充分展示。在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及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揭幕的“遗产百年 致敬经典——20世纪建筑遗产摄影展”及“学府映像 文脉书香——20世纪京津冀高校建筑遗产主题展”,是主办方在解读20世纪建筑遗产如何被广泛认知、如何用展览形式向公众及高校师生传播的一种尝试。

步入北方工业大学静学楼,贯通楼层、高达十几米的巨幅展览宣传海报映入眼帘,带给观众视觉震撼的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观展兴趣。展览是一种视角,无法用一个展览穷尽所有问题及表达历史文脉,重在策展时要抓住细节与逻辑,让观者在其中既学到知识,又留住记忆。“20世纪遗产摄影展”,并非一般城市建筑景观的再现,它以全国共计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为拍摄对象,从征集的全国25个省(市)、189位作者的1100幅(组)作品中遴选产生。展览中展出的48位作者的58幅作品,既是第一次聚焦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摄影展,又是20世纪建筑经典的文化新视角。“20世纪京津冀高校建筑遗产主题展”,以被推介的部分京津冀20世纪校园遗产为内容,讲述建筑背后的百年变迁“故事”。从始于1895年中国第一所官办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到1898年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北京大学),到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河北工业大学前身)等,再到新中国的“八大学院”,城市更新的教育空间文脉生生不息。从此种意义上看,两个20世纪建筑遗产主题展,既呈现了最直观的建筑镜像,也阐释并展示了向新而生的文化遗产经纬。

编研《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与研究生论坛创办

2025年3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与北方工业大学共同开办《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公选课,这是国内首次在高校全专业举办的讲授20世纪遗产保护的课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领衔,从中外建筑历史与设计哲学视角,讲述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名录》中体现国际影响力及新变化的“20世纪建筑遗产”的内容,涉及建筑项目及建筑师,体现了与时代同频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变化。至今已有八位学者做了讲座,内容涉及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与概念阐释、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法规文件、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技与文化、地域类遗产与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的艺术特点等。启动编研的《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是国内第一部专属20世纪建筑遗产的教材,旨在提出面向世界的、与《世界遗产名录》接轨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学科研究与建设体系。会上宣布启动首届20世纪建筑遗产高校研究生论坛,恰如与会高校教师与学子所言,希望它的创立不仅激发广大学子对遗产保护的研究兴趣,更培养跨学科的专业素养及能力,不断以国际化的时代视野创新建筑遗产保护新类型、开辟新语境。

再推城市更新坚守文脉的《北京倡议》

回望2016年第一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先后十余次发布倡议与建言。本次会议的倡议以建设文化强国为己任,在总结坚守“学术立会”理念的基础上,强调学术交叉与深耕求索;强调在建筑文博界不断植入20世纪遗产科技文化观;强调在紧随《世界遗产名录》的20世纪建筑遗产中,既树立经典示范,也致敬中外20世纪建筑巨匠,只有这样才能敬畏历史街区与建筑群,才能在传承中发展有文脉与底气的城市更新事业。六大倡议包括:要从对百年中国城市建筑的创新历程中,肩负起保护传承20世纪遗产的时代责任;要从系统讲透中国建筑遗产“谱系”入手,让20世纪建筑遗产教育走进高校课堂;要通过对中西合璧“中国固有式建筑”的实践,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开创一系列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模式;要从新时代凸显20世纪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的契机出发,通过20世纪遗产促进城市高质量更新发展;要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筑载体为基,在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框架下,编研对行业有指导性的《城市建筑遗产保护法》。《北京倡议》的第六条,强调要全社会协同书写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新篇”,要将深圳等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纳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系列,并将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创新建筑视为“新型遗产”;全国高校,尤其是京津冀高校拥有丰富的20世纪遗产建筑,要拓展“高校开放日”,让公众走进去,真正让建筑遗产普惠公众。

发布《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与更新设计指南》

如果说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贯彻落实需要行业努力与贡献,那么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就是服务城市更新最现实的内容。2023年10月在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共同指导下开始编制《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与更新设计指南》,此次正式面世。该标准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咨询中心、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主编,参与的建筑文博专家超过30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认为,《指南》作为现当代优秀建筑遗产保护传承的城市更新设计“标准”,从一定意义上契合了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及未定级项目的保护要求,同时适用于建筑遗产在传承中活化利用的途径。作为创新点,该标准认为“保护”是为保存现当代建筑及其环境、其他相关要素进行的全部活动,“更新”指改变现当代建筑,使其适合于现存的功能,或者被建议的新功能。在价值认知上,《指南》除重新完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外,还给出了更新价值的定义。在更新设计指引上按照对现当代建筑本体干预程度的由浅入深,提出了“保存保护、修缮装修、改建扩建”三种更新模式。

20世纪建筑遗产需坚持长期主义

推介大会的演讲是每年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的理念创新环节,既是最新思维的阐释,也是城市更新与活化利用示范案例的展示窗口。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以30多载建筑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及工程设计实践,开辟中国风土建筑谱系研究领域,创办了我国建筑院系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20世纪上海石库门里弄遗产的存续途径”的讲述,以“永续思维”精进城市更新。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20世纪遗产需要全社会高度认同”为题,不仅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国到北京、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诸方面,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与当代建筑遗产的价值,还提出20世纪遗产对城市更新坚守文脉的极端重要性。要让20世纪建筑经典在时光中永葆鲜活,就要在中国建筑文化注脚下“见人·见事·见精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徐全胜,以“20世纪建筑遗产与长期主义”为题展开论述,他将20世纪建筑遗产与长期主义密切结合,探寻了服务城市更新的方向。他认为,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对于城市更新尤其应倡导20世纪遗产保护的长期主义思想,即在全寿命周期使用前提下,实施建筑遗产的安全韧性保护、历史文脉传承保护、活化利用创新保护。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1.jpg

学府映像 文脉书香——20 世纪京津冀高校建筑遗产主题展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0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