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的治理革新:
从应急响应到系统韧性体系构建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新茹 陆韵羽 潘文军

四川文化遗产分布区域集中,四川盆地周边被崇山峻岭环绕,处于多个大型断裂带的交汇处,板块运动造成地震频发,且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集中,易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事后应急为主的文物保护模式,在应对多元风险时逐渐暴露其局限性——被动响应难以覆盖潜在风险的全流程防控,部门协同壁垒与资源调配低效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向“系统韧性”保护范式跃迁,构建覆盖预防、应对、修复全链条的动态自适应保护体系,成为守护四川文物安全的必然选择。

过去,四川地区文物防灾多依赖应急响应模式。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调配资源,开展抢险救援与文物抢救工作。“5・12”汶川地震后,各方力量紧急奔赴受灾文博单位,对文物进行紧急转移、采取临时支护等措施,迅速对受灾地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察,编制灾情报告,第一时间开展抢险加固工作。如都江堰二王庙字库塔的抗震补强加固采取了对文物建筑本体最小干预的传统做法,在兼顾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同时,也为文物长久存续提供了保障。2013年“4·20”芦山大地震中三苏祠严重受损,祠内16座文物古建筑遭到结构性破坏,后三苏祠被列入国家文物局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首批重点项目,经过近三年的保护修缮保证了三苏祠建筑结构安全,保全了文物价值,保持了原有历史风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短板:一方面,在灾害发生前,很多文物保护单位日常未对建筑抗震性能、周边地质隐患等进行系统性排查,对潜在风险缺乏深入全面评估与长效预防机制。另一方面,应急响应期间,文物部门、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在救援时可能因职责划分不明、信息传递不畅,导致救援效率低下,延误文物抢救最佳时机。而且,应急响应资源储备难以精准匹配实际需求,储备过多造成资源浪费,过少则无法满足大规模灾害救援的需求,且资源调配灵活性差,难以适应不同类型灾害的复杂需求。

系统韧性保护理念强调文物保护系统在复杂环境中“吸收扰动、适应变化、快速恢复并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核心是融合技术、管理、社会参与的全流程保护体系。四川依托地质灾害治理经验,在文物保护领域推进韧性建设,已具备部分优势:通过现有防灾系统的优化整合,在文物安全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预防阶段,通过先进监测技术与风险评估模型,实时感知文物周边环境变化与潜在风险因素,如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山体滑坡隐患、传感器实时监测文物建筑沉降与震动。在应对灾害时,基于制度化平台化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与智能决策系统,可迅速启动高效救援行动。在恢复阶段,凭借完善的文物修复技术标准与资源储备,能够快速推进受损文物修复与保护设施重建,且注重从灾害中汲取经验,优化防灾体系。相比传统应急响应,系统韧性范式将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御,从单一部门行动转向全社会协同,大幅提升文物防灾减灾能力。

在省级层面,建立文物防灾减灾协调小组,由省级文物部门牵头,联合应急管理、住建、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文物防灾重大事项。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上,各部门打破壁垒,协同编制统一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部门在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各阶段职责。如在洪水灾害防范中,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住建部门保障文物建筑周边基础设施安全,文物部门组织文物保护专业力量参与救援与修复,通过高效协同,提升整体防灾效能。在日常工作中,多部门联合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地震、火灾等不同场景,磨合协作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默契度与反应速度。

各文博单位积极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构建全方位文物风险监测网络。成都博物馆为监测地震与地铁振动对文物的影响,建立了馆藏文物防震(振)监测系统,记录地震发生时文物本体的动力效应,掌握馆舍建筑结构、展陈设施、防震措施等因素对文物防震安全的影响程度,评估地震与地铁振动对建筑本体与文物本体的影响、评估隔震装置的减震能力,为采取针对性减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防灾成为四川防灾减灾系统韧性建设实践新亮点。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四川省文物局接连几年开展“文物安全守护者”活动。面向全省监察、公安、消防、文物等不同行业领域,吸引大量志愿者参与文物保护宣传、遗址巡查等工作。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协助文保员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上报可能影响文物安全的问题。同时,社会资本也积极投入文物防灾领域,通过捐赠、合作开发等形式,为文物保护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社会组织还参与文物防灾知识普及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增强公众文物保护与防灾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文物安全的良好氛围。

在系统韧性建设完善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因资金短缺,难以引进先进监测设备与技术,且现有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稳定性与准确性有待提升。同时,不同部门间虽建立协同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信息共享不畅、职责交叉模糊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还需采取相应策略。政府加大对基层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技术扶持基金,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适合基层的低成本、高可靠性监测技术。完善多部门协同管理细则,明确信息共享标准与流程,建立跨部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协同机制高效运行。在社会参与方面,加强志愿者培训体系建设,制定标准化培训课程,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政府出台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政策,激励社会资本持续投入文物防灾领域,推动川蜀文物防灾系统韧性范式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系统性革新,四川正推动文物保护从“应对风险”向“构建韧性”转型,为全国文物保护治理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成都市金牛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5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