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冯义刚

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更是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云南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背景,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可移动文物资源。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云南悠久的历史,也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云南省文物局高度重视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在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的数量上,加大了发掘和整理的力度,不断丰富和优化文物保护项目库。其次,在经费投入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确保了充足的经费投入,为可移动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外,云南省在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数量、经费投入以及覆盖范围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也为传承和弘扬云南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果与实践

预防性保护成就。预防性保护是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旨在降低文物受损风险,延长文物寿命。昆明市博物馆和昭通市博物馆在这方面成绩显著。昆明市博物馆在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推介活动中荣获2021年度优秀奖,昭通市博物馆荣获2023年度十佳奖。这些项目通过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及时调整文物保存条件;同时,应用新型的文物保存材料,如无酸纸、环保型防虫防霉剂等,为文物提供了安全稳定的保存环境。这些实践不仅保护了文物本体,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物修复成果。云南省博物馆长期以来致力于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其专业精神和精湛技艺在省内享有盛誉,该馆积极协助楚雄、曲靖等地多家博物馆完成了一系列文物的本体保护修复任务,展现了其在文物修复领域的深厚实力,其中,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荣获“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十佳项目”。与此同时,昆明市博物馆也在积极推动文物修复事业的发展。其中,昆明市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荣获“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在青铜文物修复过程中,昆明市博物馆修复团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X射线探伤、金相分析等,深入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艺、材质结构以及病害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在修复操作中,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采用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成功修复了500余件青铜文物,使其重现昔日光彩,为研究云南古代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数字化保护利用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利用成为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新趋势。云南省部分博物馆积极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通过三维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将文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建立文物数字资源库。这些数字资源不仅可以用于文物的永久保存,还能通过多媒体展示、线上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云南的文物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了文物的展示利用效果和公共服务水平。例如,昆明市博物馆以馆藏西汉执伞铜跪俑为原型制作的三维动画短视频《晋哥哥的神秘世界》,在中国文物报及博物馆中国视频号平台上展播,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制度建设与经验借鉴

制度建设保障。云南省文物局在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规范了文物保护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和验收等环节,为云南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各项工作依法依规、科学有序地开展。

经验交流与推广。云南省博物馆和昆明市博物馆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为云南省其他博物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议、培训讲座、实地参观等活动,将先进的保护理念、技术方法和管理模式推广到云南省各地,促进了云南省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各地博物馆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可移动文物保护模式。

文物保护工作对博物馆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影响

推动博物馆各项工作发展。云南省各项文物保护项目的持续实施,为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示利用、宣传教育、公共服务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保护修复的文物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展出,丰富了展览内容,提升了展览质量,吸引了更多观众;数字化保护利用成果为线上展览、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素材,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文物保护过程中的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依据,推动了博物馆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人才培养成效。在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通过参与实际项目,青年人才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方法。同时,云南省文物局和各博物馆还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为云南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结论

云南省在2019—2024年期间,在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绩。通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扩大项目覆盖范围,在预防性保护、文物修复、数字化保护利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制度建设和经验交流也为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保障。同时,文物保护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然而,面对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不断提高的保护要求,云南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偏远地区博物馆技术设备落后、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复杂文物的保护需求,县级博物馆珍贵书画因存储条件不佳,存在霉变风险。同时,文物数字化进程不均衡,影响资源共享效率。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建立一级馆带动州(市)县(区)级馆帮扶机制,通过一级博物馆专家定期指导和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博物馆的保护能力;二是推动文物数字化区域协同,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县级博物馆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促进资源共享;三是探索“文物+文旅”融合路径,将数字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项目,在活化利用中反哺保护工作,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这些措施,云南省将进一步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水平,让文物资源焕发新生。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9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