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推出“天方奇毯”大展
90件珍贵文物展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融互鉴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娟

近日,“天方奇毯——伊斯兰与世界文明的交织”(简称“天方奇毯”展览)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揭幕。该展览是香港首个聚焦伊斯兰艺术的展览,突显了萨法维王朝(1501至1736年)、莫卧儿王朝(1526至1857年)和鄂图曼王朝(1299至1923年)的非凡艺术和工艺,也展现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深远联系。展览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展出90件珍贵文物,包括地毯、瓷器、金属工艺品、彩绘手稿及玉器等。展品主要来自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重要馆藏,也有来自故宫博物院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珍藏。

15幅巧夺天工的地毯蔚为奇观

“天方奇毯”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展示萨法维、莫卧儿和鄂图曼王朝的艺术结晶,并追溯自10世纪以来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收藏闻名遐迩,这次展出的90件瑰宝,77件为该馆藏品,不少更是首度在该馆以外地方展出。

地毯是伊斯兰艺术中最大型的表现形式。展览所展示的宫廷地毯由技艺高超的织工精心制作。每幅地毯皆采用上乘材料,包括丝线、帕什米纳羊毛、金线和银线,再以来自世界各地的染料进行染色。展览中15幅巧夺天工的地毯珍品,均生产于16至18世纪的萨法维伊朗、莫卧儿印度、鄂图曼土耳其和中国。重点展品包括具有450年历史、萨法维君主赠予威尼斯总督的萨法维王朝苏莱曼一世“打猎”图地毯;长约16米的海得拉巴凯沃基安地毯,是为莫卧儿印度南部海得拉巴的苏丹宫殿编织的;带有代表先知凉鞋图案的如意宝珠礼拜毯,上面亦有鄂图曼宫廷流行的吉祥图案纹样。另一件重要展品是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花瓣纹栽绒地毯,产于清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新疆地域,属一级文物。

聚焦两个地域千年文化交流

“天方奇毯”展览囊括多种伊斯兰艺术品,如书籍装帧、细密画、陶瓷、金属工艺品和玉器,展示各种艺术形式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展品包括萨法维王朝苏莱曼一世所藏《古兰经》、对开本波斯文学名著《列王纪》等。

来自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艺术精品并排展示,勾勒出两个地域之间引人入胜的交织:一件13世纪中叶的嵌银金黄铜盆,与一件形状相似、产自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缠枝莲纹折沿盆联袂展出。重点展品还有17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制作的十曲花耳碗,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咏赞的诗句。

“天方奇毯”展览通过展示伊斯兰艺术的非凡工艺,回顾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数个世纪以来的文化艺术交流,以及由此建立的互联互通精神,启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深入领略不同文化在艺术和历史层面的交织,感受它们跨越时空的联系。

互动体验,创新学习方式

博物馆利用数字方式重塑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备受青睐的“大马士革厅”,引领观众感受鄂图曼精致奢华的款客场面。这间通过数字装置重现的接待室,原本是19世纪大马士革一个富家住宅的一部分,融合了鄂图曼、波斯、印度和欧洲风格,反映出当时这座既是首都、也是国际商业和文化交流中心的城市,汇聚了多元文化特色。另外,观众可利用手机启动增强现实(AR)程序,拍摄自己与飞毯合影的画面。

适合不同年龄观众的“魔毯大冒险”亲子观赏路线贯穿整个展览。展览最后部分设有“地毯工坊体验”学习长廊,通过纺织品样本展示和地毯设计互动游戏,增进观众对地毯制作和图案设计的了解。博物馆还提供了导览员定点现场讲解、语音导览、公开讲座和教学资源手册,让参观者更加深入认识伊斯兰艺术,开启与中华文化的历史对话。为了提升本地和海外观众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推出多个语言版本的展览解说。除中、英文展墙文字外,观众还可通过扫描现场二维码,阅读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的说明文字。

博物馆礼品店推出专门为这次展览设计、富有时尚感的针织手挽袋。手挽袋以现代图案装饰,灵感来自重点展品——一匹缀有花朵的萨法维王朝华丽丝织品。博物馆礼品店亦推出超过20款主题产品,包括伊兹尼克器皿、文具、时尚精品和书籍等。

267955_xwb_1752249600000@@42345@@.jpg

多媒体项目“大马士革厅”

image.png

花瓣纹栽绒地毯故宫博物院藏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供图)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8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