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抢运”微型复原场景:
定格历史瞬间 聆听时空回响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心羽

在宜昌博物馆“近代宜昌”展厅,“宜昌大抢运”微型复原场景凝固了1938年秋的宜昌码头:数万吨军兵工器材、工业设备和战略物资沿江岸堆叠成山,轮船与木筏在湍急的江面挤作一团,空中时而可见日军轰炸机的阴影,而码头工人正肩扛物资冲向驳船。

这便是“东方敦刻尔克”的实景战场——没有海峡天堑庇佑,唯有三峡夔门的一线生机。这里抢运的是整个工业的命脉和民族的未来。

时空压迫:极限环境的双重考验

1938年秋天,武汉沦陷。几乎所有从武汉撤离出来的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江边古镇——三峡宜昌。

华北、华东及华中多地的工矿设备、院校仪器、军机要械、兵工航空器材,连同大批负伤将士、难胞孤童以及军政工商各界人士与社会贤达,沿着水陆通道向宜昌涌来。这座扼守长江中流、背靠荆门雄关的古城,本就地势局促,此刻更被汹涌人潮与物资堵得水泄不通——所有人都在等待西迁蜀渝的机会。

码头上汽笛长鸣,纤夫的号子与装卸货物的嘈杂声交织,混乱中却暗含着紧张有序的节奏。每个人都神色凝重,深知这不是简单的迁移,而是在与随时可能降临的战火和无情的江水竞速。长江水位正随着时令悄然下降,枯水期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一旦水位低至警戒线,那些吃水较深的轮船将无法通航,大型设备和大量物资只能滞留原地。而日军的轰炸机随时可能呼啸而至,长江上的航道随时会被战火切断。

更令人揪心的是,港口运力严重不足,能承担长途运输的大型轮船屈指可数,而驳船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转运需求。堆积的物资与人群像悬在头顶的利剑,稍有延误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宜昌,这座临时的“中转站”必须扛起重担。日军不断西进、水位线不断下降,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大转移中,时间成了最残酷的敌人。江水不会因局势危急而减缓退去的脚步,敌机的空袭威胁更不会给人们喘息之机。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码头上的装卸工人日夜轮班,汗水混着江水浸透衣衫,却无人敢停下手中的活计。岸上等待的人群眼中满是焦虑与期盼,而指挥调度的哨声、催促搬运的呼喊,不断在港口上空回荡,催促着这场生死大抢运的进程。

众志攻坚:艰巨任务的破局之道

1938年10月23日,民生公司在总经理卢作孚的主持下,制定了40天突击运输的详细计划,全力投入到艰巨的物资、人员抢运工作中。

当年,轮船往返宜昌和重庆需要6天,为了缩短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民生公司采取分段式运输办法:以宜昌至三斗坪为第一段,投放大吨位船位;三斗坪至万县为第二段,投放中吨位船位;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投放小吨位船位。除了把最重要、最笨重的设备直接送到重庆外,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就缩短一半的航程直接送到万县,更轻、更不重要的器材再缩短一半的路程,送到奉节、巫山或者是巴东卸下,留待以后再来转运。这样一来,川江中水位的时间就被充分利用,仅有的运力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为了尽快运走物资,中共宜昌地方组织和工会发动当地民众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抢运战中。参加转运的船员工人达3000多人,轮船24艘,木船2000余只,数万民众冒着日军飞机轰炸,肩挑背扛,日夜不息。大家始终坚持着,在炮火中前行,整个过程好似现代工厂的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激荡人心的40天,至1938年12月10日,滞留在宜昌的3万待疏散人员全部抵达四川,堆积的9万多吨军工物资运走了三分之二。

通过“宜昌大抢运”入川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军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为中国抗战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精神铸碑:凝固回响的永恒启迪

在宜昌博物馆“近代宜昌”展厅里,“宜昌大撤退”微型复原场景不仅是一段凝固的史诗,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那些按比例缩小的轮船、木船在峡江航道上逶迤,码头工人弯腰搬运的身影凝固的瞬间,敌机投弹的硝烟以微缩光影重现——既是对80多年前那场生死转运的物理还原,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诠释。透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参观者仿佛听见长江奔涌的浪涛声、搬运工人嘶哑却坚定的号子、敌机轰鸣下人们急促的喘息——每一处微缩景观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场景以微观视角解构了“民众参与”的磅礴力量。那些被精心雕琢的码头工人、海员、纤夫,不再是历史文献里模糊的群体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紧绷的肌肉线条里藏着搬运的重量,黝黑的面庞上刻着风霜,拉纤的绳索在微缩模型里仍似在震颤。这些小人物的姿态,共同构成“万民挽臂、百姓伏脊”的群像,正是这种“倾全城之众”的协作,让艰巨任务有了破局的可能。

对当代人而言,这个微型场景更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它让青少年在触摸模型的同时,理解“9万多吨物资”背后是怎样的工业命脉,“3万人员”承载着多少民族未来;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懂得,今日安宁的工业版图与文化根基,曾由无数平凡人用肩膀与脊背托举。当光影在微缩景观上流转,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这场景不仅是对抗日战争的纪念,更是对“团结御侮、砥柱中流”精神的永恒传扬,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力量始终流淌在民族的血脉里。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7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