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读《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有感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青山 王涛

《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由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和首都博物馆馆长郭京宁研究员合著。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政区沿革,第二章对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进行综述,第三章聚焦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年代,第四章总结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第五章总结文化谱系,第六章分析经济形态和社会,第七章为结语。书末附录了三篇作者关于北京新石器考古的专题文章,附录四则为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的36幅彩图。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作为第一部系统梳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综合研究著作,本书填补了该领域长期以来的学术空白。通过整合数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作者以科学的方法构建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与时空框架,将零散的遗址资料串联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书中将北京新石器文化划分为五个时期,从早期东胡林、转年遗存到铜石并用时代的雪山二期文化,每一阶段均以典型遗址和器物为支撑,辅以碳十四测年与层位学证据,展现了文化演进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种系统性研究不仅为北京史前史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区域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研究架构上,本书强调了解某一地域的地理要素是研究当地考古学文化的重要前提。作者将北京地区的地理单元分为五条流域,即潮白河流域、永定河流域、温榆河流域、北拒马河流域和滦河流域,整合不同的流域视角,更加精准解释文化传播的时空差异及生态适应性。这种基于流域考察的范式,不单将考古学文化按照从早到晚的路径来叙述,还需充分考虑所研究地区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来综合叙述,充分考虑到人群与环境背景的密切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尤为注重最新成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运用,体现了考古学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例如,对东胡林遗址分析中,作者不仅充分结合体质人类学、植物考古等科技手段所获信息,还结合墓葬、火塘等新发现资料,重新解读了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社会形态。在多学科整合研究的基础上,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当时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经济形态,揭示其生产关系和组织结构等,为探索北京地区早期文明形成与发展机制提供新的视角。研究结合石器工艺、制陶工艺、气候变迁、河流涨落数据,提出了“交汇地带”理论,解释了文化面貌的混杂性和不同文化因素的地方化(如红山、中原文化的地方化),探讨文化演变的生态动因。作者还强调未来研究者需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聚落形态演变、经济贸易、技术手段、社会组织、观念信仰等专题研究中去,进而研究北京地区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与文明化过程中的作用。

对比研究的视野是本书的另一亮点。作者并未局限于北京地域,而是将目光投向周边文化区,通过分析河北北福地、姜家梁等遗址的房址、器物特征,揭示了中原磁山文化、北方兴隆洼文化等对北京地区的渗透与互动。书中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三大文化区(北方、中原、海岱)在此交汇的图景,如雪山一期文化与小河沿文化的互动,后冈一期、二期文化在北京地区的影响等。这种跨区域的对比不仅弥补了本地考古材料的不足,更凸显了北京作为文化“熔炉”的枢纽地位,生动诠释了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六大文化区”理论,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微观实证。

值得指出的是,本书两位作者均为北京新石器考古领域内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袁广阔教授荣获“北京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过多个北京考古相关的研究项目,发表《东胡林遗址:新旧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见证》《镇江营文化的发现和认识》《镇江营一期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蠡探》《雪山一期文化的再认识》等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相关的研究;撰写的《关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资源利用的几点建议》内参还获得北京市领导批示。郭京宁研究员长期在北京地区进行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平谷上宅遗址、昌平雪山遗址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或资料整理工作,曾担任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参与《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起草与制定,出版《北京考古史—史前卷》《当代北京考古史话》《温故思新》等专著20部。

总体而言,《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一书不仅是北京新石器考古的集大成之作,更通过创新方法与宏观视野,重新定义了区域考古研究的范式。它既为学界提供了翔实的编年谱系,也通过生业模式、聚落形态等社会层面的分析,揭示了早期人类适应环境的智慧与文明演进的动力。书中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深刻剖析,尤其彰显了北京在中华文明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考维度。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

作者:袁广阔 郭京宁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267346_fzh_1752249600000@@42262@@.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98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