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走之力助推三山五园研究
——《颐和园行走记》读后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超

“颐和园”是家喻户晓的响亮名字,而“三山五园”则是与其密切关联的一个范畴,康熙御苑畅春园、万园之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合在一起、统而言之即是一般意义上的三山五园。现在的三山五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规模性的文化遗产聚集地和广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其与北京老城的面积大体相当,共同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两大重点区域。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视角而言,颐和园既是自成一体的独立空间,也是三山五园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是把握和研究颐和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秦雷先生所著《颐和园行走记》一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意识鲜明和身体力行的,既聚焦颐和园本身的不同面向做了举要驭繁、钻坚研微的阐述,同时也从三山五园的整体视野及颐和园与其他皇家园林的关联视角做了举一反三、剥丝抽茧的讨论,让人耳目一新、兴味盎然。

亮点纷呈,文化追求跃然纸上

以点带面,深化和扩展了三山五园研究。三山五园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相关研究近些年风生水起,成果一时间蔚为大观,形势喜人。颐和园研究起步相对较早,过往的研究更多是聚焦颐和园园林艺术、文物陈设、古建筑、宫廷史等,其研究水平和成果比其他三山五园单位大为领先,但纵观近二十余年的颐和园研究,从图书出版角度可以发现,大多是整理性的出版项目,个人专著较少,尽管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些论文很有深度和水平,但专著成果不多也终究显得遗憾。本书不仅大大深化和扩展了对颐和园本身的研究,而且从整体上关照三山五园的意识也是鲜明的。既有宏观上讨论三山五园保护利用意义与途径的文章,也有对同属三山五园的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微观考证,从中可看出作者保护三山五园文物的主动实践和从事三山五园研究的主观自觉。

以人为本,描摹和还原了宫苑人文场景。清代三山五园是皇宫和园林相结合的大型皇家宫苑,每一座宫苑都有突出、鲜明的政治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皇家园居生活内容,颐和园当然也不是仅仅只有山水、建筑、鸟语花香的物理空间,而是充满着人生百态,甚至勾心斗角的活生生的人文空间,政治和外交活动持续不断,传统民俗和宫廷生活气息充盈其间,一幕幕悲喜剧在此你方唱罢我登场。书中既有从德龄、容龄姐妹角度对慈禧和光绪在颐和园园居生活的观察,如慈禧和光绪接见外宾、慈禧关于画像和摄影的生活场景等,也有围绕昆明湖水操学堂的尔虞我诈和阴谋阳谋,即便是整体上看似恬淡怡人的耕织图景观也充满了动感,有男耕女织的劳作场景,也有乾隆游览时的心旷神怡和悠远思考。而关于王国维“遽尔自沉”颐和园当日及次日的场景描写细致入微,更给人一种较深的历史代入感。

以史为鉴,回顾和总结了保护管理之路。颐和园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已对社会开放110余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和政府即开始对颐和园的保护管理高度重视、全面加强。作者回顾、盘点和梳理了颐和园百余年来的保护管理历程、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教训。可以看出,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一代代工作者勠力同心地守护,颐和园百余年的保护管理之路是一条平凡之路,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奋进之路,难忘的教训、积累的经验值得铭记和借鉴。具体工作上,对慈禧画像等破损的代表性文物进行严谨细致的主动修复、对园墙文物价值的科学定位和保护性修缮、对耕织图景区的建筑修复与补配匾额楹联、对文物征集的创新探索与有效成果、对展览活动与图书出版的着力甚多与精心组织等,都是保护管理之路的重要组成。

特点突出,多彩颐和历历可见

予美景以新意。在三山五园中,颐和园(清漪园)“由于大山大水、高阁长桥、气势宏阔以及位置居中等特点,而成为整个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的中心和统领。”作为清漪园的创建者、设计者和第一位主人,意气风发的乾隆皇帝曾用“何处燕山最畅情,无边风月数昆明”来赞美清漪园的秀丽美景。作者也有乾隆皇帝一般的观赏体验,遂不吝用优美的笔触,淋漓尽致地描绘颐和园的无尽美景,并在品味风光和工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对宛若仙山琼阁的治镜阁的书写,指出其“在设计理念和表现方式的完美结合上所达到的高度,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经典作品”。耕织图景区复建完工后,作者受命承担补配楹联任务,在借助乾隆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充分体味和考虑景观特色、对仗上口、易于理解等因素,最终取得“龙睛点毕神采飞”的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效果。

予人物以情感。作者笔下的慈禧、光绪不是完全威严和枯燥无趣的,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也和常人一样生动鲜活。该书对慈禧亲近的两位侍女兼翻译德龄、容龄姐妹和荷兰画师胡博·华士,对文化巨匠王国维都做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和深入细致的刻画,通过对昆明湖水操学堂历史始末的考察,既让我们了解了围绕着这一机构的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又对水操学堂人才的人生际遇做了翔实和深入的追踪,展示了历史大变局背景下,尽管出身高贵但也不得不面对树倒猢狲散局面的中下层海军军人的奋斗和挫折,书中也引用了多张珍贵的人物老照片,凡此都让我们可以感知活生生的历史温度,增加了对历史人物的直观印象。在两篇应邀所写的序言中,作者还对执着于颐和园题材玉雕创作的马洪伟先生、致力于谐趣园彩画学术研究和科普宣传的易明先生做了热情的推介,使我们了解了社会各界同仁热心关注并参与颐和园文化事业的鲜活故事。

予文物以尊严。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应当是有尊严的。作者对颐和园文物了然于心、如数家珍,对园藏文物的来源、沿革、数量、类别、价值,对颐和园南迁文物的数量、概况、流转、北返、分配与寻踪所开展的调查研究,对慈禧油画像这件具体文物的创作脉络、细节微观研究和对其进行修复的有关原则理念、技术细节、过程管控的全方位把握,以及充分和有效地运用好文物资源策划、组织颐和园南迁文物展、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反响良好的展览实践等均彰显了作者对颐和园文物资源的熟稔。作者重视对典型文物的征集,通过发布征集公告、推动设立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关注和参与线上线下各大拍卖会的文物竞拍,既加强了文物资源体系建设,也展现了对历史、对文物的敬畏和尊重。

观点鲜明,论从史出正本清源

关于国学大师王国维死因的论述,作者在还原具体历史细节和阐述王国维与颐和园不解情缘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关于其死亡的6种观点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王国维“出于对革新潮流浩浩荡荡的时代,传统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消亡殆尽的极度愤懑和痛苦,……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信条的自觉实践,……在新旧递嬗的时代为旧王朝和旧文化而殉身,这本身也是一种发人深思的文化现象。”综合来看,这应当是一种较为中肯,同时也比较合乎情理、合乎史实的论断。

关于颐和园代表性景观治镜阁的建筑形态和使用功能,本书也做了综合研究,在考察大量历史文献和图文档案后,对治镜阁的建筑形象得出越来越明晰和越来越接近历史本真的认识,进而指出治镜阁作为藏密曼陀罗(坛城)的建筑形态,是乾隆时代汉式建筑技术与密宗佛教理念融汇结合的产物。作者从陈设、匾额、管理防卫等方面对其功能进行了扎实有力的讨论,既指出了治镜阁不是宗教功能建筑,又断然否定了军事防卫和关押太监之说,明确了这里是专供帝王使用的一处重要建筑景观,是皇帝彰显政治理念、进行政治自警自励和闲暇放松游览之地。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

《颐和园行走记》

作者:秦雷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267476_fzh_1752249600000@@42280@@.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5231s